特朗普實質上勝利了
今天美國總統大選的第二輪電視辯論剛剛結束,整場辯論中希拉裏和特朗普唇槍舌劍你攻我防的不亦樂乎,場下觀眾笑聲不斷煞是熱鬧。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傳統電視辯論上總統候選人之間的各種政策較量的意思不見了,幾乎變成了一場“互撕”。隨後美國主流媒體迅速做的民意調查結果更加讓這個辯論顯得娛樂味十足,因為據CNN最新民調結果顯示,這場辯論會希拉裏獲得57%的支持率,特朗普只獲得了34%的支持率。然而,有63%的投票者認為,特朗普表現得比他們預期的好;只有39%的投票者認為希拉裏表現超過預期。
世界上從來沒有哪個國家的選舉能像美國總統大選這樣牽動世人目光。這倒是也毫不奇怪,今天的美國作為世界頭號強國對於世界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力,其他所有國家都無法比擬。美國的經濟政策和外交政策對於世界的影響很可能直接牽動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人們的切身利益。但是對於美國人本身來説,既然美國已經是世界頭號強國了,就不存在什麼維護國家民族生存的問題,首先政府要確保美國人的利益,由此才可能派生出對外的各種政策。
在既往的過去,這個邏輯顯得非常清楚明白,任何背離的人都可能遭到失敗。即便是老練強悍如老布什,挾冷戰勝利之功也黯然敗在了克林頓提出的“美國優先”這一犀利問題之下。
但是此次美國大選辯論,雙方候選人之間最激烈的攻防之戰討論美國面對的種種政策言語不多,反而更多的淪為互相的道德指責和人身攻擊。這一點在美國選舉歷史上確實是非常罕見的。前一次電視辯論中,特朗普和希拉裏就美國經濟、種族問題和安全問題進行了激烈交鋒。結束後,雖然當時各種媒體民調顯示希拉裏似乎佔據了上風,只是後來的更多的調查表明這個辯論其實並沒有太影響雙方的選情,反而有美國人評論説“這次大選是兩個候選人道德水準最低的一次”。
特朗普作為一個“反建制派”的人物以打破美國政治生活中的“政治正確”為樂,並且因此而吸引了大量的“粉絲”。最後在共和黨內初選中輕鬆擊敗所有對手成為唯一候選人。即便是今天共和黨內種種重量級人物與其決裂,甚至發出了更換候選人的威脅,但是他依然未改本色。偏偏是被特朗普釘上了種種“建制派”色彩標簽的希拉裏,在這次辯論之中竟然拋棄自己的“精英政治”本色,轉而放下身段跟特朗普用一個套路互相“開撕”,實在是讓人驚訝。
曾經有許多文章對美國這次大選不同於往常的現象進行分析,都認為目前美國衰落造成了民粹主義上升。民粹的來源不是憑空的,從表像上來説通常是一種“沉默大多數的爆發”。可是在一個原本被認為是臻于完美的美國政治制度中,社會公眾完全可以通過“一人一票”的政治參與進行自己與掌權的精英進行政治溝通,他們為什麼還會積蓄如此多的憤怒情緒?“政治精英”和“建制派”為何幾乎要成為希拉裏的競選包袱了呢?反而是滿嘴跑火車,公然以不尊重女性和少數族裔,並以孤立主義面目示人的特朗普不僅態度坦然而且直到目前,不管什麼負面新聞都沒有對其形成“沉重一擊”?
“沉默的大多數”是特朗普賴以崛起的歷史大勢、但是如果反過來理解,民粹主義之所以能在美國這樣一個曾經被自己學者認為政治制度臻于完美的國家來勢洶洶,顯然説明瞭美國既往的政治制度可能有問題了。
針對前一次電視辯論,筆者曾經提出過美國現行的政治制度並沒有確保避免“精英腐敗”現象。美國的選舉投票率究竟如何其實一直都是一個被漠視的問題,甚至在一些政治學者眼裏,這反而具有提高政治效率,避免“政治肥大症”的好處。其實盧梭當年就曾提到這個問題,他堅持認為“公意”和“眾意”是不同的兩件事,“公意”不可以被代表。真正主權在民的時候,人民需要確保自己在行使權力時候“在場”。
既往的選舉中,“沉默的大多數”其實是沒有一個真正能夠進行政治表達的渠道,而這些渠道往往只是被“政治精英”們利用黨派機器所把持。“代議制”中的處於中樞地位的“政治精英”同樣是有著自己特殊利益的群體,究竟能否代表選舉他們的人民多少“公意”從來都是一個問題。因此“沉默的大多數”在既往條件下能夠採取的態度只是冷漠,他們相信不管你投票不投票,結果都會一個熊樣。最後導出一種“陰謀論”——你的民主已經被偷走了!
現在通過“互聯網”這個廉價高效的傳播媒介,他們的主張能夠迅速的被交換和表達,因此可能形成新的以“意見”為基礎的聚集。為時不遠的“佔領華爾街”運動,就是這種聚集的一種表現,只是因為沒有一個能夠利用主流政治渠道進行表達的政治人物參與,所以雖然意義深遠但是畢竟影響有限。現在有一個政治人物在這時候站出來説出了他們的憤怒,那麼毫無懸念的結果就是此人一定會迅速積累巨大的人氣。
第二次辯論從形式上看,希拉裏似乎再次小勝特朗普。但是從實際上分析,她能放下“政治精英”的身段跑去特朗普的層級上一起玩“互撕”其實也正是暴露了目前美國的“建制派”政治精英們對於“沉默大多數”爆發的無力。從這個角度看,似乎不得不承認這是一次特朗普的勝利。(千里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