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16年紮根高原援藏人員張際明:耕耘在第二故鄉

2016-10-11 22:54:10|來源:國際在線|編輯:靳松

  在日喀則市白朗縣,説起張際明可能有人不知道,但説起蔬菜種植專家“老張”,那真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2000年,張際明帶著妻子離開老家濟南市歷城區唐王鎮東張村,成為一名援藏技術人員。16年來,在老張等人的努力下,白朗縣從只有7個溫室大棚發展到如今5428個溫室大棚,成為高原有名的蔬菜産業大縣;16年來,在老張的手把手教導下,帶出徒弟無數,種菜能手是遍佈白朗縣各個鄉村;16年來,山東援藏幹部已經輪換了5批,老張卻是3年過後又3年,在白朗一幹就是5000多個日日夜夜,用堅守詮釋著“老西藏精神”和孔繁森精神。

  16年的堅守,援藏已是一種使命

  談起自己的進藏經歷,張際明仍覺得恍如隔日。16年前,他和妻子還在老家,因為自己有種菜的技術,家裏的日子過得是紅紅火火。可有一天,一名援藏幹部的突然到訪,讓這名山東漢子從此與西藏結下不解之緣。

  原來,時任白朗縣委書記的援藏幹部時文進去濟南歷城區考察蔬菜種植,一下子就相中了老張的種菜技術。“市裏希望能找一批技術員到西藏幫著種菜,你的技術好,去那裏試試吧,也算給咱村爭光了。”村支書語重心長地説。

  經過一番思想鬥爭,張際明最終決定帶著妻子來西藏看看。“當時覺得,實在不行幹一年就走。”老張憨厚地笑著説。就這樣,夫妻兩人來到了白朗縣,成為山東援藏人員中的一分子。

  儘管已經作了充足的思想準備,但當地的工作生活條件還是讓初來乍到的張際明夫婦吃了一驚。“剛來的第一年,我們晚上都是用蠟燭照明。”張際明對此印象深刻,“當時的蔬菜品種極為匱乏,只有蘿蔔、土豆等很少的蔬菜。”

  “其實,這裡雖説海拔比較高,但土壤比較適合種蔬菜。”感受到白朗幹部群眾發展的渴望,老張暗下決心,來了就要幹出個樣,不給家鄉父老丟臉。

  沒想到,一幹就是16年。與老張同批來的蔬菜種植技術員都先後因為種種原因選擇了離開,唯獨夫婦二人選擇了堅守。

  説起能在白朗縣一待就是16年,老張坦言,真是沒有想到。“來了後,每天和淳樸的當地群眾待在一起,也有了感情,每次想走的時候,聽到他們的挽留,就想再待一年吧,教會他們這項技術就回去。”沒想到,一年年下來,一幹就是16年,張際明也從年輕變成頭髮半白的中年。

  5428個大棚,這裡有他的心血

  走進白朗縣農業科技示範園,現代化的園區讓記者是驚訝不已,採訪團裏的山東省媒體記者説,沒想到,在海拔近4000米的雪域高原上,還有著這麼現代化的園區,就像走進壽光蔬菜博物館。

  讓人更沒想到的是,在園區大棚裏,記者還看到了熱帶作物火龍果。張際明告訴記者,這是園區引進的新品種,試種已有3年,長勢非常好。

  看著這一切,很難想像,張際明等人付出了多少努力。張際明説,他剛來到白朗縣時,全縣僅有7個大棚,真可説是一窮二白。

  山東援藏幹部下決心發展蔬菜産業,擴大溫室大棚面積,並從山東引進了番茄、青椒、黃瓜等蔬菜種子進行試種,而試種的任務就落到了老張的身上。

  西藏的陽光照射強、晝夜溫差大。為此,白天時常要為蔬菜苗蓋上遮陽網,晚上則要在苗的上方鋪上棉被。為了檢查溫室內的溫度,老張上、下午都要親自去看。“有時候夜裏12點不放心,還要再到大棚裏走一遭。”經過艱辛的努力和反復的試驗,試種成功了,蔬菜種子開始在當地農民中推廣。

  正是經過這些艱辛的努力,白朗縣蔬菜産業獲得了巨大發展。如今,全縣已有5428個大棚。白朗縣成為西藏最大的高原反季節蔬菜生産基地,享有“全國蔬菜看壽光、西藏蔬菜看白朗”的美譽。除了常見的黃瓜、青椒、番茄外,還引進了山東的鮑芹、草莓、油桃等高原上少見的蔬菜和水果品種。

  目前,蔬菜水果品種126個,年産蔬菜量達到3750萬公斤,蔬菜年銷售收入近億元,蔬菜收入佔農民收入的18%。

  3200戶菜農,家家都有他的徒弟

  正在採訪張際明時,一個電話打了進來,原來是群眾請教一個病蟲害問題。老張仔細詢問病蟲害的特點,詢問清楚後,又詳細教導群眾處理的步驟方法。

  看到老張接完電話,問起這樣的電話多不多時。老張説:“如今好多了,前些年,白朗溫室大棚大發展時,一天要接好幾十個電話,成天在各個村來回跑,解決群眾各種問題。”

  陪同我們的援藏幹部、白朗縣委常委、副縣長鞠正江笑著告訴我們,全縣3200多戶菜農,幾乎家家都有他的徒弟。

  聽到這些,記者好奇地問道,這些年來帶了多少徒弟?張際明坦言,數不過來了。最開始,是他騎著自行車下鄉,給農牧民做工作,讓他們建大棚、學種菜,農牧民還不願意。而現在,嘗到甜頭的老百姓,除了來育苗基地學習種植技術,遇到問題還主動來基地找他,或者給他打電話。

  邊巴頓珠是第一批種植蔬菜大棚的人,也是張際明的第一批學生。如今,邊巴頓珠家裏有3個大棚,每年收入3、4萬元。談起那時的學習經歷,邊巴頓珠介紹,那會,張際明在村裏蹲點,每天從早到晚都待在大棚裏,手把手教導大夥種植技術。

  現在,無論走到哪個村裏,談起老張的好,大夥都有説不完的感激話。在大夥的眼裏,老張是個了不起的人,啥都會,不僅如此,他還毫無私心,一心想把自己的技術全部傳授給當地群眾。

  如今,在老張等人的“傳、幫、帶”下,全縣3200戶掌握了多種蔬菜種植技能。看著自己教的徒弟種上經過改良的蔬菜發家致富,張際明很欣慰,他説,自己十幾年的努力沒有白費!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