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網絡媒體走轉改】傳承長征精神 革命老區不辱脫貧攻堅新使命

2016-10-11 17:11:13|來源:中青在線|編輯:谷士欣

  中青在線訊(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周婉嬌)10月9日,“長征路上奔小康”河南網絡媒體“走轉改”採訪團行至南陽市南召縣。

  歷史上,南召多次見證黨和紅軍的革命歷程。

  1929年春,27歲的共産黨員張景昉被黨組織派遣回家鄉曹店鎮開展黨的活動。次年12月,中共南召縣曹店支部成立,南召第一個中共黨組織誕生,張景昉任支部書記。

  1932年11月,賀龍將軍率紅三軍3000余人進行反圍剿,穿越南召6個鄉鎮。沿途部隊紀律嚴明,秋毫無犯,打出“打土豪、分田地”、“廢除苛捐雜稅”等口號,宣傳了黨的政策。

  1934年11月,紅二十五軍高舉“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抗日先遣隊”的旗幟,從鄂豫皖根據地向西轉移,中途在南召轉戰,進入伏牛山區,再次播下了革命的火種。

  半個多世紀後的今天,張景昉的女兒張明環和兒子張明彥依然記得父親的遺訓:完成我遺志,為社會服務。

  得知記者們要來,67歲的退休教師李恩章特意拿出自己為紀念長征勝利80週年創作的組畫《紅軍不怕遠征難》。畫卷長36米,重20余斤,耗時8個月,由10幅畫配以古體詩組成,全是他根據史料傳記想像的長征場景,包括十送紅軍、四渡赤水、飛奪瀘定橋等。戰鬥畫面激蕩人心,紅軍形象栩栩如生,軍民之情真摯飽滿。

  李恩章告訴記者,自己深受革命精神感召,決心用筆墨肩起傳承歷史的責任與擔當。他感慨道:“有時我半夜也要唱紅歌,每一個音符都是血啊!”

  崢嶸歲月遠去,現如今,如何帶領老區人民脫貧致富成為時代留給南召的新使命。

  南召地處伏牛山腹地,秦時設縣,歷史悠久,又因地理和歷史原因,發展滯後。既是革命老區縣,也是53個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和秦巴山系連片扶貧開發重點縣之一。截至目前,全縣仍有1.38萬戶4.55萬貧困人口。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把農村貧困人口脫貧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突出短板”,就實施脫貧攻堅工程作出了一系列部署。2016年,南召縣以“六個精準”指導脫貧工作,計劃幫扶15個重點貧困村脫貧和全縣1萬名貧困戶脫貧,完成3030人移民搬遷任務。

  

  高樹良在新購置的電動三輪車前

  站在新買的電動三輪車前,娘娘廟村村民高樹良的臉上挂滿笑容,他激動地告訴記者:“我今年脫貧了!”

  高樹良今年72歲,一家四口,兒子患病,無法務工,孫子大學在讀,是典型的因病致貧貧困戶。3000棵苗木是全家的經濟來源,原本常常滯銷,年收入不到3000元。

  高大爺一家是娘娘廟村138戶貧困戶的縮影。當地山多耕地少,農戶多以苗木花卉、畜牧等為生。作為皇后鄉的五個貧困村之一,娘娘廟村全村共398戶1660人,仍有555人掙紮在貧困線上。

  2015年8月,在因村派人精準的政策指導下,國網河南省電力公司張鷹來到娘娘廟,任駐村第一書記。在他的帶領下,所有貧困戶全部加入苗木合作社,由合作社統一組織銷售貧困戶的苗木,避免了惡性競爭和壓價。

  利用這種方式,僅今年春季,全村就賣出了500多萬元的苗木,高樹良的收入也超過了3萬元。

  

  河南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教師祝曉梅為娘娘廟村村民授課

  為了破解銷售難題,娘娘廟村建立了苗木銷售網絡平臺,鄉政府與河南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等校企合作,形成“互聯網+高校+合作社+貧困戶”的産業扶貧模式,幫助農戶的苗木更快捷變現。

  張鷹甚至把高校教師請到村裏,長期向村民們免費開設電商知識課,為苗木銷售出謀劃策。許多村民表示:“咱這書記好的很!”

  不僅是娘娘廟村,雲陽鎮山頭村也依託特色産業,加快了富裕之路。

  2014年開始,總投資1000余萬元的“美麗鄉村”建設項目,讓山頭村實現了三年大變樣,徽派民宅古樸典雅,村容村貌乾淨整潔,成為全國生態文化村。

  2013年開建的玉蘭生態觀光園,集農業生産經營、旅遊觀光、休閒度假等功能為一體,已成為全縣苗木花卉的展示平臺。在龍頭企業錦天園林綠化公司的帶動下,苗木産品銷往全國20多個省市,年銷售5000多萬棵,可實現苗農增收6000元以上。僅2015年,貧困戶勞力近200人被吸納至企業務工,年均收入2.5萬,基本實現了當年脫貧。

  

  宇翔地毯廠的生産車間內,數十名女工正在加工手工地毯。這項工作可以帶給她們每個月2000元左右的收入。

  工業方面,南召同樣注重立足資源優勢,發展壯大非金屬材料、農副産品加工、電力能源等主導産業,引進了台灣華揚龍生、康亦德新材料、宇翔地毯、鑫泰鈣業等一大批項目建成投産,為經濟建設注入了強勁動力。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