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崖壁上的“世俗佛教”——大足石刻(組圖)

2016-10-11 13:03:05|來源:國際在線|編輯:王濤

大方便佛報恩經變相 攝影:阿尼爾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唐遠貴 劉洋 程旻 阿尼爾):漢朝時期,佛教由古印度傳入中國。經過長期的傳播和發展,形成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中國佛教。由於傳入的時間、途徑、地區、民族文化和社會歷史背景的不同,中國佛教又形成漢地佛教、藏傳佛教和雲南地區上座部佛教三大體系。古時,人們多以石窟、壁畫和石刻等形式傳播佛教文化。中國有四大佛教石窟:敦煌莫高窟、大同雲岡石窟、洛陽龍門石窟、天水麥積山石窟,聞名遐邇。與四大石窟齊名,重慶大足石刻也是佛教的聖地,素有“東方藝術明珠”之稱。

  大足石刻位於重慶市大足區境內,是唐末、宋初時期的宗教摩崖石刻,以佛教題材為主,儒家和道教的造像並陳。所謂“摩崖石刻”是指人們在天然石壁上摩刻的內容,包括各類文字石刻和石刻造像等。大足石刻景區講解員劉霜介紹説:“大足石刻是指大足(區)範圍之內,全區共有造像5萬餘尊,銘文10萬餘字。分佈于全區(大足區)100多個地方。其中有75處被列為國家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在整個大足(石刻),主要還是以五山為代表,這五山包括寶頂山、北山、南山,石門山、石篆山。”

  “五山”摩崖石刻以規模宏大、雕刻精美、題材多樣、內涵豐富、保存完好而著稱於世。大足石刻有“三教合一”的造像,“儒釋道”三教在一個洞窟出現;此外,大足石刻也是“經變相”,就是把常人很難理解的經文,用圖像和塑像的形式展示出來。

  “五山”中的寶頂山石刻由得道高僧趙智鳳于南宋時期,西元1174—1252年間開鑿,歷時70餘年,距今800多年的歷史。這裡是一座有近萬尊造像的大型佛教密宗道場,有巨型雕刻360余幅,有護法神像、大方便佛報恩經變相、六道輪迴圖、千手觀音、九龍浴太子、孔雀明王經變相、父母恩重經變相、地獄變相、牧牛圖等造像和石刻圖文。所有造像精緻細膩,極具生活化。普通民眾能通過通俗易懂的石刻內容了解佛教經文,並加深對佛經的認識和理解。大足石刻景區講解員劉霜介紹説:“高僧趙志鳳刻石刻的目的就是為了向當地百姓宣揚佛法,教化眾生。所以這邊石刻造像的內容多偏向於生活化、世俗化。這裡也被專家學者稱為‘人間佛教’。它是把經書刻畫成圖畫的形式來展示,老百姓一看就懂。所以它也被稱之為‘崖壁上的世俗佛教’。”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三大主體的儒家、道教和佛教,在其長期的發展進程中,總趨勢是由“相互對抗”走向“相互融合”。大足石刻研究院文物保護工程中心主任陳卉麗女士表示,在大足石刻中,“三教”創始人不分高下地出現在同一個石窟之中;這裡有釋、道、儒“三教”分別造像者;也有“佛道合一”和“三教合一”的造像者。這些造像表明,西元10至13世紀,“三教”合流的社會思潮已經鞏固,世俗信仰對於“三教”的宗教界線日漸淡化。此外,大足石刻豐富多樣的造像題材也有力地反映出這一時期源於印度的佛教神祇和道教早期的神仙系統已經和中國民俗信仰的神靈相融合,呈現出信仰多元化的趨勢。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