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進航天強國建設 不斷譜寫航天事業發展新篇章
航天作為當今世界最具挑戰性和廣泛帶動性的高技術領域之一,是國家綜合實力和大國地位的重要體現。我國航天事業創建60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的堅強領導下,走出了一條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的中國特色發展之路,創造了以“兩彈一星”、載人航天、月球探測等為代表的一系列輝煌成就,為維護國家安全、推動科學技術進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促進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
六十年來接續奮鬥,航天事業成就輝煌
我國航天事業在工業基礎較為薄弱、科技水準相對落後的條件下起步,經過60年創新發展,形成了富有成效的系統工程管理體制機制,建立了完整配套的科研生産體系,培養造就了一支德才兼備的人才隊伍,積澱傳承了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開展了廣泛深入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在空間技術、空間應用、空間科學領域取得了一批重要創新成果,顯著增強了我國國防實力、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和民族凝聚力,我國已昂首屹立於世界航天大國之列。
一是航天已成為維護國家安全的堅強基石。60年來,我國航天防務裝備快速發展,自主研發數十種戰略戰術導彈,已形成完整配套的導彈武器系統,以及導彈武器系統研製的核心能力,其性能在諸多領域達到世界先進水準。其中,地地導彈已從液體發展到固體,從陸上發射發展到水下潛艇發射,從固定陣地發射到機動隱蔽發射,擁有有效可靠的戰略威懾力量和防禦反擊手段;防空導彈已形成中高空、中低空、低空、超低空系列,擁有不同發射方式、攻擊不同空域的防空裝備體系能力;海防導彈形成了岸艦、艦艦、空艦、潛艦等反艦導彈系列,具備了抗登陸、封鎖重要海域、有效毀傷水面艦艇編隊,以及近海防禦和遠海防衛能力。航天防務裝備的發展,有效提升了全軍武器裝備的信息化、體系化和實戰化水準,為構建能夠打贏信息化戰爭、有效履行使命任務的中國特色現代軍事力量體系提供堅實物質技術基礎,為維護太空安全以及國土、能源、海洋等其它領域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撐。
二是航天已成為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手段。60年來,我國成功研製16種型號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形成了較為完備的運載火箭型譜,在可靠性、適應性、發射成功率和入軌精度等方面穩居世界先進行列。截至目前,已成功發射各類衛星300余顆,在軌衛星近150顆,形成了對地觀測、通信廣播、導航定位等衛星系列,衛星遙感、衛星通信、衛星導航已廣泛應用於國土資源、環境保護、防災減災、氣象服務、海洋觀測、海洋維權、交通運輸、教育醫療、城市建設等經濟社會發展各個領域,應用水準不斷提高,業務服務能力快速提升,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當前,空間信息正加快與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高技術融合,“互聯網+衛星應用”戰略性新興産業孕育發展,有望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此外,航天成果轉化成效初顯,有效促進了傳統産業的升級。
三是航天已成為推動科學技術進步的強大引擎。以重大科技專項為代表的航天工程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目前我國已完全掌握天地往返、出艙活動、交會對接三大載人航天基礎性技術;月球探測工程在人類攀登科技高峰征程中不斷刷新中國高度;北斗衛星導航區域系統全面建成並投入運營,全球系統正在加快建設;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5顆衛星成功發射並投入使用,高分二號衛星標誌著我國遙感衛星解析度進入亞米級時代,高分四號衛星填補了我國乃至世界高軌道高解析度對地觀測光學遙感衛星的空白。航天在取得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的同時,還引領帶動自動控制、計算機、電子信息、精密製造、新材料、新能源等領域高新技術的快速發展,並有力促進天文學、地球科學、生命科學等基礎科學和研究領域創新發展,為國家科技整體水準的全面提升提供了強大動力。
四是航天已成為服務國家政治外交大局的有效途徑。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包容發展的基礎上,我國充分發揮國家航天局等平臺作用,不斷拓展國際交流與合作的深度和廣度,目前已與30多個國家、空間機構和國際組織簽署100余項合作協定,宇航産品出口規模和種類不斷擴大,成為我國高端裝備“走出去”的新亮點。航天國際交流與合作在服務“走出去”“一帶一路”等國家戰略的同時,也在推動人類航天事業共同進步,有效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和重大自然災害等人類共同挑戰,增進人類福祉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
航天精神深厚博大,經驗啟示彌足珍貴
60年來,我國航天事業在取得一系列輝煌成就的同時,也積累了許多寶貴經驗和精神財富。
一是堅持黨的統一領導和社會主義舉國體制的政治優勢,是航天事業不斷發展的根本保證。航天作為國家戰略性産業,是綜合國力和大國地位的集中體現。發展航天事業,是黨和國家為推動我國科技事業發展,增強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和民族凝聚力而做出的強國興邦的戰略決策。航天工程規模宏大,系統複雜,其每一次成功,都雄辯地詮釋著堅持黨的統一領導和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政治優勢。實踐證明,中國航天事業之所以能夠不斷取得新的突破,靠的就是黨的集中統一領導,靠的就是跨部門、跨地區、跨專業的團結協作,靠的就是發揮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優勢。
二是堅持自主創新和開放合作,是航天事業不斷發展的強大動力。一部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史,就是一代代航天人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的創業史。中國航天人依靠自己的力量,敢於創新,善於創新,攻克了無數個重大技術難題,獨立自主地掌握了以“兩彈一星”、載人航天、月球探測為代表的航天尖端科技,在一些重要領域達到國際先進水準。實踐證明,中國人有志氣、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實現尖端科技的重大突破,牢牢掌握推動科技發展的戰略主動。與此同時,中國作為負責任的航天大國,始終堅持和平利用外層空間,願意與國際社會不斷加強交流與合作,共享航天發展成果,共同應對重大自然災害等人類共同的威脅和挑戰,共同推動人類社會的進步。
三是堅持科學管理和狠抓品質,是航天事業不斷發展的重要基礎。航天工程系統複雜、技術密集、綜合性強,中國航天人在創新實踐的道路上,廣泛運用系統工程和矩陣管理等現代管理理論和方法,科學構建協調高效的“兩總”系統,始終堅持品質就是效益、品質就是生命的理念,認真貫徹落實“嚴肅認真,週到細緻,穩妥可靠,萬無一失”的16字方針,取得了一次又一次成功,走出了一條科學高效、嚴慎細實的發展尖端科技的路子。實踐證明,越是關係國民經濟命脈和國家安全的重大科技與建設項目,越要實施嚴格的科學管理,越要狠抓品質,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成功。
四是堅持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是航天事業不斷發展的核心關鍵。航天領域作為國家創新人才高地,匯集了一大批傑出的科學家、科研人員、工程技術人員、技能人才和管理工作者。黨和國家充分信任並充分發揮各類人才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依託航天重大工程和重大項目,培養造就了以“兩彈一星”功勳為代表的科技大師和戰略科學家,打造了一支規模合理、結構優化、素質優良、自主創新能力強的人才隊伍。實踐證明,科學技術的競爭,歸根結底是知識和人才的競爭,只有堅持尊重知識和尊重人才,才能牢牢掌握事業發展的戰略主動。
五是堅持繼承和弘揚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是航天事業不斷發展的力量源泉。偉大的事業孕育偉大的精神,中國航天人不僅創造了非凡的業績,也鑄就積澱了以航天傳統精神、“兩彈一星”和載人航天精神為代表的寶貴精神財富,這些精神與中華文化一脈相承,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體現。實踐證明,航天精神是航天事業發展的力量源泉,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尤其要繼續繼承發揚航天精神,使之成為實現中國夢、航天夢的強大精神動力。
太空探索永無止境,航天強國夢想啟航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為航天事業發展指明瞭方向。“十三五”及未來一段時期,中國航天將以航天強國建設為統領,堅持創新發展,全面貫徹落實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事業發展的戰略基點,更加注重原始創新和顛覆性技術創新;堅持協調發展,統籌科學部署各類航天活動,推動空間科學、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全面發展;堅持開放發展,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共同發展原則基礎上,不斷拓展國際交流與合作的深度和廣度。力爭2020年左右實現重點突破,加速邁向航天強國;2030年左右實現整體躍升,躋身航天強國之列;2050年之前實現超越引領,全面建成航天強國。後續,我國航天領域將重點開展七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深入實施航天重大工程,帶動科技水準整體躍升。全面完成正在實施的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載人航天工程建成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站,開展較大規模的空間應用;探月工程實現“三步走”戰略目標,嫦娥五號實現特定區域軟著陸及採樣返回,嫦娥四號實現人類探測器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全面建成,為形成高空間解析度、高時間解析度、高光譜解析度的綜合對地觀測體系提供支撐;第二代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覆蓋全球,形成高品質定位、導航和授時的全球服務能力。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選擇重點領域,啟動實施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深空探測及空間飛行器在軌服務與維護系統、重型運載火箭等一批新的重大科技項目和重大工程。
二是加快建設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提升綜合使用效能。實現長征五號系列等運載火箭首飛,完善新一代長征運載火箭型譜。開展低成本運載火箭、新型上面級和可重復使用技術驗證系統等研製和試驗驗證,形成能力完備的新型航天運輸體系。加快建設由衛星遙感、衛星通信廣播、衛星導航定位三大系統構成的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按照天地一體、研用統籌的原則,加快推進天基系統、地面系統和應用系統的統籌建設,大幅提升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的綜合使用效能,實現空間資源規模化、業務化、産業化發展。完善空間新技術試驗驗證體系與標準規範,為新技術在未來航天器中的工程應用奠定堅實基礎。
三是強化衛星綜合應用,積極促進商業航天發展。圍繞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重大需求,完善衛星應用體系,拓展衛星應用領域,強化衛星在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防災減災與應急反應、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大眾信息消費與服務等方面的綜合應用。探索推廣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等模式,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衛星地面應用系統等建設運營,以及空間信息産品服務,培育“互聯網+衛星應用”新業態,建立完善政府購買服務的模式,促進商業航天健康發展。
四是加強空間科學研究,提高人類科學認知水準。充分發揮空間科學在創新、發現和技術牽引方面的重要作用,持續推進載人航天、月球探測以及空間科學先導專項等工程的科學探索,開展空間天文、空間物理、微重力、空間環境、空間生命等空間科學研究,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空間科學計劃,加強空間科學探索研究,在空間科學前沿領域取得重大發現和突破。
五是深化航天國際合作,服務國家政治外交大局。充分發揮國家航天局國際交流與合作平臺的作用,紮實推進航天能力全球佈局。全面建設金磚國家遙感衛星星座,加快建設“一帶一路”空間信息走廊,實施APSCO多任務小衛星和大學生小衛星項目。積極參與聯合國、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國際委員會、機構間空間碎片協調委員會、國際宇航聯合會等有關國際組織和平利用外空的活動,共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重大自然災害等人類共同的挑戰。深化政府間、政府部門間航天合作機制,務實推動航天工程合作。擴大宇航産品出口,提高國際衛星商業發射服務市場份額。積極參與國際空間行為準則的制定,增強國際航天事務的影響力和話語權。
六是加強航天政策法規體系建設,提升行業治理能力。加快推進航天法立法工作,研究制定民用航天管理條例、空間數據與應用管理條例、宇航産品與技術出口管理條例等行政法規,健全民用航天發射許可、空間物體登記等制度。研究制定國家航天政策,建立完善商業航天、國際合作、知識産權等配套政策,形成社會各類主體公平有序參與航天發展的軍民融合開放局面,保障航天事業規範有序發展。
七是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推進軍民深度融合發展。推進航天科研院所分類改革和混合所有制企業改革,科學劃分航天科研院所類別,堅持生産經營類院所企業化轉制,推動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加強軍、民航天戰略規劃統籌和資源共享,提升航天整體使用效益;統籌使用軍、民航天重大基礎設施,編制和發佈軍工和民用重大試驗設施共享目錄。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國防科工局黨組將深入貫徹落實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按照“四個全面”戰略佈局要求,牢固樹立五大發展理念,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加快推進航天強國建設,為服務國家發展大局和增進人類福祉作出新的更大貢獻。(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黨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