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中國—中東歐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專家級論壇”在波蘭舉行
棒槌蕾絲工藝展示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湯黎):由中國文化部和波蘭文化與民族遺産部共同主辦的首屆“中國—中東歐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專家級論壇”當地時間10月12日—14日在波蘭克拉科夫國際文化中心舉行。中國和中東歐16國的主管文化事務的政府官員、非政府組織領導、文化學者、代表性傳承人與藝術家以及媒體代表等參加了論壇。與會代表介紹了本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的歷史和現狀、相關政策和法規、管理機制和保護策略、實施情況以及案例分析,同時對中國-中東歐國家開展非遺保護交流與合作提出了具體建議。
開幕式上,中國文化部對外文化聯絡局副局長陳發奮作了主旨發言。他表示,從2001年崑曲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産代表作”開始,中國由政府主導推動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已經走過了15個年頭。十多年來,在政府的高度重視下,經過各級文化主營部門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中國非遺保護工作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中東歐各國都擁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在非遺保護方面各有特色,希望中國的專家學者與來自中東歐16個國家的非物質遺産保護專家共同探討非物質文化遺産與可持續發展關係面臨的挑戰,並能取得實際成果。
參加論壇的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民間文學研究室主任安德明在演講中向與會者介紹了中國非物質遺産保護的實踐和經驗。波蘭、克羅地亞、拉托維亞、捷克、斯洛伐克、立陶宛、匈牙利和馬其頓等國的代表也在發言仲介紹了本國非遺保護的典型案例、開展非遺保護的途徑以及非政府組織和國家在提高公眾對非物質遺産價值認知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
根據第三次中國一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成果及中國和波蘭兩國文化部長于2O15年2月在北京會晤時達成的共識,中國文化部和波蘭文化與民族遺産部共同舉辦此次論壇,旨在為建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方面的國際研究和思想交流平臺,推動各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領域機構和專家開啟國際合作,為未來中國-中東歐國家擴大交流和合作確立理念共識,並逐步夯實相互間的民意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