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十年川劇迎來新發展
川劇院隨處可見的臉譜造型 攝影:唐遠貴
演員們在排練 攝影:程旻
認真練習川劇的演員們 攝影:程旻
蓮花似的川劇院 攝影:程旻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程旻、唐遠貴、劉洋、阿尼爾):提起川劇,人們就會想到戲法一樣的變臉、吐火,五彩的花臉,咿呀的唱腔,還有那個熟悉的稱號——非物質文化遺産。從2006年成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至今,川劇經歷了整整十年的發展。十年來,川劇曾經面臨的困頓窘況得以改變,川劇藝人們的生活也變得多彩,從一個側面也展示了中國戲劇發展的新風貌。
剛剛您聽到的是重慶川劇藝術中心演員們的練習表演。唱腔婉轉悅耳,音調帶著濃濃的地方特色,讓聽慣了京劇的人們耳目一新。
戲劇作為一種表演藝術,有演出才有發展。重慶川劇藝術中心,演員們忙著為幾天后就要上臺表演的新戲排練。工作人員介紹説,現在這樣的表演每週末都有,通常是在大劇院表演。平日裏,藝術中心的小劇院演出的劇目就更多了。除此之外,劇團還經常進行全國巡演,也到德國、意大利、美國等國家參加演出。
如今,不僅川劇表演多了,觀眾也多了起來。重慶川劇藝術中心國家一級演員熊平安介紹説:“我們小劇場的演出啊,那個劇場比較小,看戲的人大概剛剛坐滿或者差一點。如果我們在外面演出,我們的大劇院(可以)坐八百人都坐滿,我們的國際演出就更不得了,全滿。我們現在儘量爭取年輕觀眾。現在(的情況)比過去好。過去很多觀眾都是老年人,現在二十幾歲三十幾歲的人很多。”
談起如今川劇演出的上座情況,熊平安的話裏話外無不透露著開心和自豪。在他看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喜歡川劇,愛上劇院來看戲,就是中國傳統戲劇發展的好兆頭。
演出場次的增多,受觀眾歡迎度的提高,也給川劇演員們的生活帶來了改變。今年70歲的熊平安是重慶市川劇院的老演員,13歲開始學習表演川劇。在近六十年的川劇表演歲月裏,作為變臉大師的熊老師也體味了川劇發展的跌宕起伏。曾經一度,中國戲劇市場蕭條,熊老師四處“走穴”,生活艱辛。如今,國家對傳統文化的逐漸重視。隨著時代脈搏,戲劇界不斷創新、改革,中國戲劇的發展前景日漸明朗。退休下來的熊平安老師被重慶市川劇院返聘回來,專門指導年輕演員們排練戲劇。對於近年來川劇的發展,熊老師比較滿意。他説:“現在好多了。演出也多,演員們收入都比較高。國家從福利待遇各方面進行調整,院長在這方面也抓得很好。大家心情還是比較高興。原來都不怎麼樣,現在就很好。”
您現在聽到的是在重慶市川劇院的院長、川劇的代表性傳承人、中國當代川劇的領軍人物沈鐵梅的川劇表演唱腔。在她看來,川劇成為非遺這十年的發展變化離不開國家的支持和面向社會的宣傳推廣。“這些年來,我們國家非常重視傳統文化,不管是在人力、物力(還是)財力方面都給予了很大了支持。特別是近些年出臺了保護中國傳統戲曲的若干條政策,這對於我們傳統藝術來説真的是雨後春風。我們現在陸陸續續招生,有(生源的)學校,我們還進入大中小學,到社區、到商場去做一些推廣,效果非常好,現在年輕觀眾也很多,走進劇場來觀看我們川劇。”
沈鐵梅院長表示,除了國家的支持和推廣外,川劇本身也在努力尋求創新和發展。
2016年十一國慶期間,由沈鐵梅領銜主演的川劇《李亞仙》亮相2016廣州藝術節,受到羊城觀眾的熱烈好評。川劇《李亞仙》脫胎于明代傳奇《繡襦記》和同名川劇傳統戲,但編劇以現代人的價值取向和審美趣味進行了重新改編。這樣古典與現代的融合能更容易讓觀眾“入戲”,在欣賞戲劇的服飾唱腔之外,觀眾們能夠更好地理解戲劇的內涵。
除了對戲劇進行現代的改編,沈鐵梅更是直接將川劇與現代科技結合起來——她準備將川劇拍成電影。川劇《金子》的電影版目前正在製作中,這將是川劇首次登上大熒幕。沈鐵梅表示,這是川劇推廣的全新嘗試。她希望電影不僅能拍齣戲劇的感覺,更能拍出這門傳統藝術的精髓,並借助這種全新的形式,讓越來越多的觀眾更容易地接觸川劇,感受它的魅力。
劇目有人看,演員勁頭足,演出效果好,還走出了國門……川劇的發展正展現出新的氣象。目前,和其他藝術形式相比川劇的影響力也許還顯得薄弱,但作為有著一千多年曆史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川劇深厚的文化底蘊終將在創新和發展中展現出新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