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中國—中東歐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專家級論壇在波蘭舉行

2016-10-14 11:15:19|來源:國際在線|編輯:韓基韜

波蘭民俗故事博物館館長形象生動地講述民俗故事傳承方式和面臨的問題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湯黎):由中國文化部、波蘭文化和民族遺産部主辦的首屆中國-中東歐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專家級論壇12日至14日在波蘭南部古都克拉科夫舉行。來自中國和波蘭及15個中東歐國家的專家學者出席。與會國代表在論壇期間討論了各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的歷史和現狀、相關政策和法規、管理機制和保護策略、實施情況以及典型案例,交流了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的措施和經驗,同時對中國-中東歐國家開展非遺保護交流與合作提出具體建議。

  中國文化部對外文化聯絡局副局長陳發奮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召開“中國東歐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專家級論壇”主要是落實第三次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成果及中國和波蘭兩國文化部長于2O15年2月在北京會晤時達成的共識。通過搭建這樣一個平臺,讓中國-中東歐專家可以進行交流,分享彼此的經驗,把非遺保護做的更好。他希望通過舉辦這樣的論壇,加深中國與中東歐16國人民之間的溝通,因為文化交流的目的在於心靈的溝通,通過心靈的溝通,促進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和友誼,為國家關係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因為非物質文化遺産是人類共有的財富,並不是屬於一個國家,所以大家都有共同的責任,叫人人參與。(16+1成員國在非遺保護的合作)一是相互交換信息,第二是分享經驗,第三是加強合作,特別是進行相互交流。”

  波蘭非物質文化遺産委員會主席阿達莫夫斯基在談到中國-中東歐國家在非物質領域的合作可能性時説,“我想,有兩個方面的可能,第一是官方組織機構,政府非遺委員會之間的合作,再者就是負責非遺方面具體問題的機構之間建立直接的聯繫並就具體細節進行交流。這會讓雙方受益,為非遺保護的持續性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我覺得,交流經驗尤其對那些文化的承載者和專門從事非遺保護的工作者特別重要。”

  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民間文學研究室主任安德明對記者説,中東歐大部分國家都是發展中國家,它們與中國有相似之處。發展中國家在面臨全球化的影響時,對自己文化的敏感性會更加強烈,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和中東歐國家在非遺保護方面有更多可交流的經驗和想法。另外,“一帶一路”的宏大戰略與中東歐國家有著密切的關聯,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産的論壇,對於加深中國和中東歐地區國家之間在新的語境下的交往有更加豐富和深厚的意義。“這些年,中國學術界與美國和其它一些國家交流相對較多,但與中東歐國家相對較少。在非遺方面中東歐國家有些特別的思想和經驗,這是很重要的方面。另一方面,我們可以看兩國在具體保護措施方面有什麼樣的經驗。我們可以請對方的相關專家到中國去看我們相關的非遺保護項目在目前的狀況下的進展情況,我們也可以到這裡來看他們的保護現狀,其實,這除了具體技術經驗的交流,也是進一步加深兩國文化之間相互了解的重要渠道。”

  本次論壇的主要協調人、華沙大學的漢娜博士表示,本次論壇是跨地區的經驗交流。中東歐16國特別希望了解中國是怎樣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因為中國在非遺保護方面走在世界前列,擁有最多的非遺項目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名錄,最多的非遺傳承人以及專業的非遺保護組織架構,因此,中國對我們來説是重要的合作夥伴。中國和中東歐16國相互之間可以借鑒經驗,共同協作開展非遺保護合作。“本次論壇只是個開頭,首先是我們作為專家開始相互了解,‘專家網絡’肯定是合作的基本元素。我想,下一步,我們將制定共同的非遺保護規劃,這將不僅僅局限于本國或本地區,而是要在歐洲和亞洲之間尋找靈感。我認為,隨著各國專家之間的了解不斷加深,合作建立共同非遺保護項目的可能性將會越大。”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