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
央視網消息:文藝,陶冶情操、蕩滌靈魂、展現情懷、承載夢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離不開文藝的繁榮興盛,離不開文藝事業的繁榮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説:“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
兩年前的今天,文藝工作座談會在北京舉行,群英薈萃、少長鹹集,習近平總書記在大家發言後發表激動人心的重要講話,為文藝的發展與繁榮設計頂層、指明方向、注入動力、提振士氣。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藝發展和文化建設,提出了一系列新部署新要求,激勵著文藝戰線和廣大文藝工作者。
文藝,是人民的文藝
“文藝事業是黨和人民的重要事業,文藝戰線是黨和人民的重要戰線。”一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對文藝工作懷有深摯的情感,始終關懷文藝工作者,始終身體力行推動著文藝的繁榮與發展,將文藝放在了一個很重要的位置。
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在京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與文藝界人士共商文藝繁榮發展大計。這是繼1942年延安文藝座談會後,時隔72年的又一個文藝盛會。
會上,習近平談的最多的是人民,説得最動情的也是人民。
人民需要文藝、文藝需要人民、文藝要熱愛人民。“社會主義文藝,從本質上講,就是人民的文藝。”中國文藝的發展離不開人民,最終的發展目標也是服務人民。“文藝要反映好人民心聲,就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這個根本方向。”
2015年9月11日,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意見》指出,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創作本質上要“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創作方法上要“深入生活、紮根人民”;創作重心上要“面向基層、服務群眾”。
“文藝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須自覺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歡樂著人民的歡樂,憂患著人民的憂患,做人民的孺子牛。”習近平常常提起的好友賈大山,就是這樣一個深深紮根於人民之中的文藝工作者,“他從來也沒有把自己的命運與黨和國家、人民的命運割裂開”、“他更沒忘記一名作家的良知和責任。”習近平對他的深情悼念,不僅體現出總書記對廣大文藝工作者的尊重、信任和愛護,更表達了他對文藝工作的深切期待。
“問渠那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人民是一切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這是一切文藝創作的不二法則。
文藝,是外交的潤滑劑
出訪時,文藝即外交。習近平在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我出訪所到之處,最陶醉的是各國各民族人民創造的文明成果。”這充分體現了文藝的價值以及在對外交往中所起到的潛移默化的作用。
引經據典是習近平的講話風格。在外交場合發表重要講話時,習近平不僅常以中國優秀文化傳統元素提綱挈領、縱橫捭闔,更數次通過外國優秀文學作品和偉大作家與外國友人拉近距離、彰顯底蘊,積極展現中國的友好與開放。
2014年2月,在俄羅斯索契接受俄媒專訪時被問“有哪些愛好”時,習近平表示“讀書已成了我的一種生活方式”,接著便一口氣列出了克雷洛夫、普希金、果戈裏、車爾尼雪夫斯基等11個俄羅斯作家的名字。對於這些作家的熟識程度,習近平用“他們書中許多精彩章節和情節都記得很清楚”來形容。
對於文學大師與經典作品,習近平不僅記得很清楚,而且擅于運用。2015年9月出訪美國期間,習近平在華盛頓州當地政府和美國友好團體聯合歡迎宴會上發表演講,不僅提到了電視劇《紙牌屋》等一系列美國文化的符號,更動情描述了他的一段海明威情結:“我第一次去古巴,專程去了海明威當年寫《老人與海》的棧橋邊。第二次去古巴,我去了海明威經常去的酒吧,點了海明威愛喝的朗姆酒配薄荷葉加冰塊。”話音剛落,立即得到在場聽眾的熱烈鼓掌回應,一下子拉近了賓主的距離。
“一項沒有文化支撐的事業難以持續長久。”習近平簡單一句話就道出了文藝外交的奧秘所在。外交上常見的政治溝通、經濟合作等重大議題面前,文化恰如一種神奇的催化劑,催生奇妙的化學反應、産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共享文化元素,積極釋放“我們共享文明成果,我們有著相互理解的基礎並且彼此尊重”的強烈信號,原本可能突兀艱難的話題,一下子就變得順暢許多,在外交戰線尤其是這樣。
2013年9月和10月,習近平在出訪中亞和東南亞國家期間,先後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倡議。“一帶一路”作為人文精神烘托下的經濟合作和開放發展同樣彰顯了文化的偉大力量,極大地凝聚了周邊國家的情感共識,為不同文明互鑒共榮,各國人民相知相交、和平友好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深化文化改革 增強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繼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論自信之後,中國極為重視的第四個自信。
“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説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習近平權威闡釋“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數個“更”字凸顯了“文化自信”在“四個自信”中的地位。
增強文化自信,我們一直在路上。黨的十八大為進一步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吹響了新的號角,文化體制改革在中華大地全面開花: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新型智庫、推動媒體融合、改進文藝評獎、支持戲曲傳承……
文化體制改革,要真正惠及人民群眾。黨的十八大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明確提出了到2020年“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成”的戰略目標;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將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納入全面深化改革全局;2015年初,中辦、國辦印發《關於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對體系建設進行了頂層設計。在這些精神指引下,“文化民生”風生水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日益完善,正在更廣更深地惠及人民群眾。
文化體制改革,要不忘精神文明建設。2015年9月,中辦、國辦印發《關於推動國有文化企業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指導意見》,很好回答了文化企業怎樣能活得好、行得正、走得遠,怎樣弘揚中國精神、傳播中國價值、凝聚中國力量這一歷史和時代課題。
“始終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習近平指出,在推進文化體制改革、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的過程中,要把握好意識形態屬性和産業屬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關係。
“文藝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藝工作者大有可為。”著眼中國和世界發展大勢,習近平深刻指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高度重視和充分發揮文藝和文藝工作者的重要作用。
如今,我國文化改革和文化建設正呈現出一派嶄新的格局和生機勃勃的氣象,文化大繁榮大發展勢不可擋。
“當今世界,要説哪個政黨、哪個國家、哪個民族能夠自信的話,那中國共産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2016年7月1日,在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95週年的重要時刻,習近平的話再次堅定了中國人民向著夢想前行的信念和力量。(文/蔡純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