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中央社會主義學院的三張面孔

2016-10-15 11:34:47|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編輯:楊磊

  60年前的10月15日,全國政協禮堂,社會主義學院在這裡舉行了首期開學典禮,從此,中國的民主黨派與無黨派人士在新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有了一所學習政治理論的學校。

  從那時起,社會主義學院的種子在中國大地上開枝散葉,與其後誕生的散佈在全國各地的400余家社會主義學院一起,形成了各具特色、優勢互補、協調發展的良好格局,共同成為黨和國家幹部教育培訓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個甲子過去了,作為鼻祖的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創下了在新中國歷史上多個“第一”:第一所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的政治學院、第一家中央政府批准成立的中華文化學院、第一家中國政黨制度研究中心、第一部政黨制度專業性年鑒、第一次設立統戰學專業(2015年9月10日,中央社院與山東大學聯合培養了首批統戰學研究生)、第一次提出“五史合一”理念並應用於教學實踐、第一家統一戰線高端智庫。

  60載風雨兼程,中央社院累計培訓黨外代表人士和統一戰線各類人才8萬人次,已經發展成為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的聯合黨校、統一戰線人才教育培養的主陣地,並正在積極建設統一戰線的高端智庫。

  毛澤東親自命名

  “聯合黨校”匯聚黨外代表人士

  在中央社會主義學院的檔案室裏,有一個鐵皮檔案櫃,其中有一份薄而泛黃的“人員名冊”非常珍貴。名冊是用打字機打出來的,藍黑色油墨到現在仿佛還能隱隱聞到墨香。這份“人員名冊”以姓名、性別、年齡、職務、住址、電話為序,記錄了60年前的1956年,社會主義學院主要人員的詳細信息。查看名單可知,當時學院的6名領導分別是吳玉章、邵力子、楊明軒、聶真、千家駒和劉孟純。

  檔案中處處可見一些有意思的細節,比如名單中的電話號碼的位數一般是5位數的,有的還註明需要人轉接或者喊人……

  珍貴的史料,講述的是社會主義學院這個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的聯合黨校誕生的往事。

  1956年初,民主黨派負責人陳叔通、章伯鈞、邵力子等根據當時形勢的需要和黨外人士的要求,向時任中共中央統戰部部長李維漢提出:各界民主人士應有一所學習政治理論的學校,建議成立毛澤東思想學院。李維漢作了調查研究後,向毛澤東彙報了民主人士的意見,毛澤東同意辦這樣的學校。關於學校的名稱,毛澤東説:“還是叫社會主義學院好。”

  經過緊張的籌備,1956年10月15日,社會主義學院在全國政協禮堂舉行了第一期開學典禮,首任院長為吳玉章。首期學員直至1959年2月才結業,學員在這裡學習哲學、政治經濟學和中國革命史三門課程。

  參加過第一期學習的鄭洞國曾表示:“我是黃埔軍校第一期的學員,又成了社會主義學院第一期的學員。與我同期的同學有衛立煌、覃異之、王葆真、馬松亭等。大家都是從舊社會過來的人。學習期間,陳毅等領導同志來作過報告,孫冶方、胡華、宋濤等同志來講過課。這次學習,對堅定我的社會主義信仰起了很大作用。”

  在第一所社會主義學院成立之後,許多省市也相繼成立了社會主義學院。於是,1961年,在北京成立的第一所社會主義學院改名為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從此,中央社院逐步發展成為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的聯合黨校,成為黨開展統一戰線工作的重要陣地。

  曾在上世紀80年代擔任中央社院秘書長的朱真頗為感慨地表示,中央社院有光輝的歷史,在社會上、在民主黨派當中都享有很高聲譽。

  的確,作為“聯合黨校”,社會主義學院既不同於普通高等學校,也不同於黨校。從招收的學員來看,許多著名的民主人士,比如翁文灝、黃炎培、朱學范、鬍子昂、經叔平等都曾在這裡學習;從學院方面來看,五任院長中,有四任來自民主黨派,比如孫曉村、楊紀珂、何魯麗、嚴雋琪等;從辦學任務來看,主要是開展政治共識教育,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自覺接受中國共産黨領導,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

  作為黨外人士的“聯合黨校”,中央社院的發展得到了中共中央的高度重視,在《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意見》《2010-2020年黨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訓改革和發展綱要》《中共中央關於加強新形勢下黨外代表人士隊伍建設的意見》等重要文件裏,對社院都有明確的定位和具體的規定。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共中央領導集體高度重視統一戰線教育培訓工作。2014年10月,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要求:“把憲法法律列入黨委(黨組)中心組學習內容,列為黨校、行政學院、幹部學院、社會主義學院必修課。”這是中國共産黨的重要文獻中第一次對社會主義學院提出明確而具體的要求。中共中央還頒發了《中國共産黨統一戰線工作條例(試行)》,要求社會主義學院發揮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聯合黨校和統一戰線人才教育培養主陣地作用。

  “在60年的歷史進程中,中央社院與社會主義事業同前進,培養了一大批與中國共産黨親密合作的民主黨派、無黨派代表人士和統一戰線其他方面的代表人士,為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鞏固壯大最廣泛的統一戰線作出了重要貢獻。”中央社院有關負責人説。

  凝聚共識是主線

  8萬餘黨外人才在這裡接受培訓

  2016年9月29日,第36期民主黨派幹部進修班正式結業,74名學員領到了由中央社會主義學院院長嚴雋琪簽名的結業證書,進修班裏最年輕的“80後”學員萬李娜,興奮地在朋友圈裏曬出了自己的證書,收穫了來自朋友們的點讚。

  回憶起在中央社院1個月的學習,萬李娜感慨地説,“執政黨如此重視學習,作為參政黨,要有與執政能力相匹配的參政能力,同樣要有學習的緊迫感,這一點,我們在中央社院的培訓中得到了提升。”

  民主黨派幹部進修班和培訓班,是中央社院常設的主體班次之一。事實上,作為統一戰線人才教育培養的主陣地,中央社院已形成了以培訓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代表人士為主體,覆蓋統一戰線各個領域,分級分類的統一戰線培訓格局。

  中央社院中華文化教研部主任李道湘告訴本報記者,中央社院的培訓班分為兩類,一類是主體班次,包括為期1個月的民主黨派幹部進修班和3個月的民主黨派幹部培訓班,自1998年起連續舉辦,每年春秋季各舉辦一期,迄今兩個班已分別舉辦36期,學員主要包括民主黨派的專職幹部和在政府、司法系統、高校科研機構任職的非中共實職幹部等;另一類是各類委託性培訓,主要培訓對像是民主黨派中央、全國工商聯和統戰單位,也包括國務院參事室、國資委等中央一些部門人員的培訓,從一年來看,各類班次大約120期,培訓規模大約在6000多人次。截至2016年9月,中央社院共舉辦各類班次1500多期,培訓學員8萬多人次。同時,中央社院與中華文化學院是“一個機構、兩塊牌子”。中華文化學院致力於傳播中華文化和中國聲音,迄今培訓海外學員6000多人次。

  那麼,什麼樣的人能進入中央社院學習?

  據中央社院有關負責人介紹,中央社院有別於一般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不會參與高考的錄取,參加培訓的,都是不同時期全國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黨外知識分子、少數民族人士、宗教界人士、非公有制經濟人士、新的社會階層人士、出國和歸國留學人員及其他需要聯繫和團結的人員,其中很多學員都是所在領域的業界翹楚和領軍人物。

  今年3月,中國互聯網協會秘書長盧衛、優酷土豆集團副總裁陳丹青、小米科技副總裁陳彤、百度副總裁朱光等網絡“大V”,在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參加了由中央統戰部主辦的“新社會階層人士理論研究班”,並且享受了由全國政協副主席授課的待遇,這是中央統戰部第一次將新媒體從業人員成規模地納入培養體系。“帶一個筆記本去報到,帶回家滿滿的筆記。”這是盧衛回憶在中央社院“閉關修煉”的日子時的感受。

  學員是業界翹楚,老師自然也是實力不俗。

  據介紹,在師資方面,中央社院的辦法是專兼結合,在招聘引進學科帶頭人和加強培養專職教師的同時,還聘請了一批著名專家、學者和中央國家機關等黨政部門以及各民主黨派中央的領導擔任兼職教授,來自院外的專家也常來授課或是做報告。

  比如今年秋季的進修班和培訓班,就邀請了國務院參事、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徐憲平來解讀“十三五”規劃,還邀請了北京大學原副校長梁柱講中國共産黨黨史、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楊立華講中國古代思想文化史、北京大學教授孫熙國講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以及來自政府部門的官員講授關於人口、資源、環境方面的國情教育課程等等。

  從培訓內容來看,中央社院的培訓是政治培訓,而政治培訓的核心是共識教育。共識教育就是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堅持走中國特色的政治發展道路。此外,新的理論研究成果、中央的大政方針政策、社會的熱點時事等都在教學內容之中,尤具特色的是,從今年秋季開始的進修班,引進了全新的教學模式。

  中央社院有關負責人説,此次教學改革的一大亮點是,以“大統戰”“大文化”的理念謀篇佈局,以“五史合一”為引領,以“五位一體”為主線,啟動模組化教學模式。“五史合一”是模組化教學中的亮點,它將“中國古代思想文化史”“中國近現代思想史”“民主黨派史”“中共黨史”“中國政黨制度史”融為一體作為必修課。授課以史為證、以史為例,內容相互貫通,觀點相互印證,先講清三千年來影響中國的幾大思想流派以及中華民族的民族文化根性;然後再講清1840年來的民族危機與各種政治思想探索;然後再講清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中國共産黨團結各民主黨派選擇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必然性,突出強調“歷史選擇了黨、人民選擇了黨”的歷史合法性,深刻闡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最大共識的歷史文化基礎。

  中央社院的教學改革,也贏得了學員的好評。

  第36期進修班學員、民革北京市東城區區委會主委姚衛海説:“鑒古知今,把中國近現代思想史、民主黨派史、中共黨史,放在‘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背景下去研究講述,使學員更深刻地領會到,近代以來,為了團結禦侮、救亡圖存,為了民族復興、奮發圖強,經過百年艱辛探索,歷史最終選擇了中國共産黨,民主黨派也最終選擇了跟共産黨走。”

  “大統戰”“大文化”雙重視角

  首家統一戰線高端智庫面世

  “統戰條例如何貫徹及參政黨建設理論如何實踐”“如何破解‘協商民主’中的相關難題?”……9月27日上午,9位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與中央社院領導進行了兩個小時的對話。與會者直面問題,坦誠建言。他們參加的,是一場名為“統一戰線高端智庫”的座談會。

  在兩個月前的7月20日,中央社會主義學院統一戰線高端智庫正式啟動。從此,統一戰線高端智庫成為中央社院的一個全新身份。

  名為統一戰線高端智庫,其特色之一就在於統戰理論政策和對策研究。

  中央社院有關負責人介紹説,高端智庫將在“大統戰”和“大文化”的雙重視角下,圍繞黨的統一戰線理論與實踐問題、中華文明繼承與創新問題、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問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問題等十大重點方向,開展前瞻性、針對性、儲備性政策研究,為中央重大戰略決策提供建議參考,為凝聚黨內外、體制內外、海內外中國人的思想文化共識提供學術支持,為中外文化交流與文明互鑒探索新的路徑與方案。

  關於這一點,看看智庫第一批立項的課題就知道了: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研究、社會主義協商民主機制創新研究、參政黨思想共識研究、發展非公經濟與社會流動性研究、社會組織與基層社會治理研究、新媒體精英階層研究、生態文明問題研究……課題非常宏大,領域極其廣泛,立意又相當深遠。其中,第一個課題“社會流動性與非公經濟發展研究”已經完成報告,並得到了來自中央的肯定。

  第二個特色是,社院智庫可以借助的研究力量,既有統戰系統和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中的研究力量,也有高校、科研機構的研究人員;既有民間團體、社會研究力量,也有港澳臺海外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這樣一個純開放的研究平臺、多元化的研究結構,確實可以為凝聚共識、資政建言提供大思路,發揮大作用。”中央社院有關負責人這樣評價説。

  不僅如此,中央社院高端智庫還有一個和一般性社會智庫的區別,就是其為民主黨派履行參政議政和民主協商職能提供了新的協作研究平臺,因為社院智庫將專門建立與民主黨派研究資源相對接的工作機制。

  “中央社院統一戰線高端智庫,可以充分調動起各民主黨派精英在‘大統戰’視角下展開綜合問題研究。最重要的一點是,這個過程本身就體現著濃郁的民主協商色彩,實質上形成了民主黨派通過統一戰線高端智庫表達參政議政訴求的新方式。”這位負責人説。(本報記者 葉曉楠)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