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獻忠沉銀案部分涉案者獲緩刑回家 村民避談
一位村民向記者介紹當年的挖掘情況 蔣麟 攝
村民范敏被判緩刑後回家在工地打工 蔣麟 攝
“這麼多人都栽在了一件事情上(盜掘),教訓太深刻,不想再提了”。——涉案的村民范敏
2016年10月14日,眉山警方通報,經過眉山市、彭山區兩級公安機關兩年多奮戰,公安部督辦的“2014.5.1”特大盜掘倒賣文物案成功告破。此案是2016年全國破獲的最大文物案。兩年來,專案組輾轉10多個省市,打掉盜掘文物團夥10個,摧毀倒賣文物網絡9個,起訴犯罪嫌疑人70人,追回文物千余件,其中國家珍貴文物百餘件,涉案文物交易金額3億余元。如今,案件告破,江面回歸平靜,江邊的村莊又是一番怎樣的境況呢。15日,成都商報記者再度回訪了這些江邊小村。
成都商報記者 蔣麟 顧愛剛 于遵素 攝影報道
一提村中挖寶人,大家都説不清楚
雙江村不大,但處在半山腰,從村頭到村尾,需要走上一兩個小時,和許多村莊一樣,村子裏的二層小樓不少,但不少人家中均大門緊閉。雙江村的村貌並未發生多大變化。雙江村裏最多的是挂在田間地頭金燦燦的柑橘和在田裏耕作的婦女們。30歲左右的青壯年,一下午也沒碰到一個。有人説,村裏的許多青壯年因涉案被警方帶走後,至今未歸。該村村委會的相關人員證實村上有青年因涉案被帶走,但更多的青壯年,是“外出務工”了。
這裡的人原本大多從事農活,可村民們挂在嘴邊的故事,都洋溢著濃濃的“財富味”:“聽説他們從岷江挖出來的寶物,漂亮得很。”“聽説以前有人釣魚,都釣起來了文物,賣了幾萬元,才知道價格賣低了”……在村子裏,只要想聽張獻忠沉銀和碼頭的故事,就連正在給果樹噴農藥的村民,都能放下農具,帶你到江邊,指著江面給你介紹。但只要有陌生人説起村裏的挖寶人,人們不約而同地採取了相同的態度,“不清楚,我不知道這個人。”“我沒有參與,也不會去。”
當初挖寶人如今回家後多務工種地
記者從警方獲悉,其實,已經有涉案人員回到了村裏。村民范敏(化名)就是其中之一,對於村裏人只要一説挖寶人的姓名就避而不談一事,范敏給出了這樣的解釋:一來這本就是見不得人的事,二來涉案的村民都是被詢問者的親朋好友,怎麼可能給你説?
范敏所在的雙江村,是岷江彭山段的一個村莊,面積為4.7平方公里的村裏,總人口也僅有1498人。盜掘開始前,這個村大多以種植農作物、水果和農家樂為主要收入,年輕人幾乎都前往城區務工,人均年收入6000元左右,雖不算富裕,但民風淳樸,與世無爭。對於自己盜掘一事,范敏痛心疾首,連嘆後悔。如今的范敏在村上的一處建築工地打工,每天的生活是上班、種地,偶爾喝茶打牌,在這裡打工的有十多位村民,其中有4村民直接參與過盜掘,被判緩刑回了家。還有一人的孩子如今仍在關押之中。在這起案件中,范敏稱,約有近十名涉案村民已經暫時回家,還有一些村民尚待法律制裁。范敏和村委會相關人員均表示,這些村民大多並未選擇離開,而是老老實實在家附近務工、種地為生,大家雖知道彼此的過去,但見面之後,都會有意避開此話題。“這麼多人都栽在了一件事情上(盜掘),教訓太深刻了,不想再提了。”
“沉銀案告破證明王綱的研究是準確的”
前同事:這算是對王綱的一種告慰
1999年,成都商報首發四川省社科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王綱先生提出的張獻忠“江口沉銀”報道,引全國關注引發爭議。當年王綱寫過關於張獻忠的論文超過10篇,還著有一本《張獻忠大西軍史》的書籍,書中引用史料書志240余種。退休後,王綱一直住在四川省社科院大院內。2013年9月,81歲的王綱老先生與世長辭。作為張獻忠“江口沉銀”的先驅考證人,他沒等來遺址被確認並有望進行考古挖掘的消息,也沒能看到盜挖“張獻忠沉銀”案告破的消息。
15日,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家屬大院,84歲的退休職工溫賢美從報紙上看到了張獻忠江口沉銀案件的報道,讓他想起了已去世三年的老同事王綱,“他先提出來的張獻忠江口沉銀,之前一直沒有得到證實。”溫賢美説,這次案子破了,也就證明王綱的研究是準確的,也算是對王綱的一種告慰。
同事30載,又同住一個大院,溫賢美和王綱的家相隔不到200米。但退休多年,溫賢美都很少在大院看到王綱。“他很喜歡研究,退休後也都是在家看書、繼續研究文獻,平時就寫寫書法打發時間。”溫賢美説,偶爾會遇到老同事,但退休後,王綱一次也沒有跟老同事再提起過“江口沉銀”的相關研究,也不知道是因為有保密需要,還是王綱心裏的一道坎。“曉得他很早就提了江口沉銀的説法,還去實地考察了很多次,但學術上的説法很多,一直也沒定論。”溫賢美回憶,王綱一直是個對學術研究非常認真、非常嚴謹的人。
“沉銀”遠不止財富意義
專家呼籲儘快開展搶救性發掘
一位參與此案贓物鑒定的文物專家介紹説,根據《文物藏品定級標準》規定,文物藏品分為珍貴文物和一般文物。珍貴文物按重要程度高低分為一、二、三級。
該專家介紹説,在本案追回的千余件文物中有國家珍貴文物百餘件,包括國家一級文物8件,二級文物38件,三級文物54件, 這些文物經過鑒定確認,就是張獻忠沉船文物,如西王賞功錢幣、50兩銀錠、皇帝冊封金銀冊、金腰牌等,都是張獻忠時期的典型器物,其中“西王賞功”是張獻忠用來獎勵有功將士的錢幣,是中國古代錢幣中的大名譽品。
該專家認為,此前眾多權威考古、歷史專家在實地查看江口沉銀遺址、參觀出土文物後,基本確認彭山“江口沉銀遺址”為張獻忠沉銀中心區域之一,現在通過鑒定確認上述大量盜掘文物後,更進一步證實了上述結論。今年6月,成都商報記者也從國家文物局和四川省考古研究院證實,年內張獻忠沉銀中心區域之一的江口沉銀遺址將迎來首次考古發掘,由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産保護中心和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將聯合組建考古隊,採取的圍堰考古發掘方案預計將持續到2017年。
對此,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教授、中國明史學會常務副會長毛佩琦認為,“沉銀”遠不止財富意義。從目前出水的“江口沉銀”實物來看,涉及了明末清初廣闊的社會層面。“沉銀”面紗的揭開,有助於了解張獻忠的行軍路線、徵餉方式與地方官府的關係,乃至從一個側面反映明末的社會經濟、社會生活和經濟制度等,具有重要意義。
“張獻忠對於四川,有深遠的影響。”四川大學教授、四川民俗學會會長江玉祥認為,相比于文物價值,彭山江口搶救性發掘,對於四川歷史的重要意義,同樣不言而喻,所以應該儘快開展搶救性考古發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