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我國載人航天將由探索試驗轉入空間站常態化運行階段

2016-10-16 12:15:58|來源:新華網|編輯:谷士欣

  原標題:我國載人航天將由探索試驗轉入空間站常態化運行階段——訪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軍委裝備發展部副部長張育林

  新華社酒泉10月16日電(記者李宣良、李國利)神舟十一號飛船發射在即,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軍委裝備發展部副部長張育林16日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為經濟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發揮了巨大帶動作用。神舟十一號的發射標誌著我國載人航天將完成探索試驗階段,並在將來轉入空間站階段的常態化運行。

  “在世界上,不管哪個民族、哪個國家,不管經濟發展到了什麼程度,對浩瀚宇宙的關注、對太空的探索,都同樣充滿熱情。而我們中華民族的飛天夢想更是孕育了千年。”張育林注意到,最近幾年,反映人類太空探險的電影《地心引力》《火星救援》,獲得廣泛的歡迎和熱捧。這一現象的背後,折射的是人類對於太空與未來的好奇。

  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擴大會議作出實施載人航天工程的決策。“儘管當時條件非常艱難,但中央下決心搞載人航天,這是著眼提高國家凝聚力、民族自豪感,著眼為航天培養和保留人才的戰略決策。”張育林説。

  有著30多年航天工作經歷的張育林,對我國載人航天工程起步階段的艱難有著深切的感受。當時,社會上流傳著“造原子彈的不如買茶葉蛋的”順口溜,生動反映了航天科技工作者面臨的困境。作為我國第一個衛星發射基地,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只有一條簡易鐵路與外界相通,連一條公路都沒有。整個發射場的工作條件、生活設施,還停留在上個世紀50年代的水準。

  經過20多年的發展,我國載人航天工程不僅本身實現了一系列技術跨越,而且對整個國家科技水準的提高産生了巨大拉動。

  張育林介紹,從航天發射場和航天器製造,到測控通信等各大系統,在載人航天工程的帶動下,航天基礎設施得到長足發展,航天人才隊伍得以保留、發展、壯大。

  航天對國家總體科技水準的輻射帶動作用,已經被美、俄等國家的實踐所證明。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同樣也牽引了原材料、元器件、現代工藝、重大工程建設等領域的快速進步,成為國家科技水準的標誌性工程,成為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直觀體現。

  除世界普遍規律外,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在資源有限、科技水準相對不高的條件下,獨創了大型系統工程組織管理模式。如今,這種模式已經在國家重大工程、重大專項中得到普遍應用,成為我國科技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軟體”。

  “載人航天工程對民族復興和國家強盛,對推動國家科技進步,發揮著重要作用,這充分證明了中央決策的科學和正確。”張育林説,“同時我們也要看到,與世界先進水準相比,我們還有差距。”

  以神舟五號到神舟十號任務為標誌,中國人才剛剛走出地球,還只是在近地軌道400公里以內空間活動。“隨著航天事業的快速發展,中國人探索太空的腳步會邁得更遠、更大,肯定要遠遠超過400公里。”張育林説。

  “神舟十一號是一個標誌,也是一個新的開始。”張育林説,它標誌著我國載人航天探索試驗的任務即將完成。隨著下一步空間站的建成,我國載人航天將進入常態化運行階段。

  “到時候,飛船發射不像現在隔幾年發一次,而是一年發幾次,以保證航天員定期往返。”張育林説,在空間站建成階段,不僅有現在以航天器駕駛操作為主要任務的航天員,還要有在軌工程師甚至遊客進入太空,以滿足社會公眾探索太空的渴望。

  張育林展望,雖然中國空間站只有60多噸,規模不算大,建設得也比和平號空間站、國際空間站要晚,但在推動空間産業發展、空間製造等方面將有一系列新的突破,將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建設創新型國家做出更大貢獻。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