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沙為綠點沙成金 巴基斯坦記者盛讚“庫布其奇跡”(高清組圖)
巴基斯坦主流媒體採訪團走進庫布其沙漠 攝影:楊歡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楊歡):提起沙漠,很多人往往會想到大漠黃沙、風急沙騰的荒涼景象。但在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杭錦旗,有這樣一片與眾不同的沙漠,它不僅擁有碧波盪漾的湖水,而且生長著上百種野生動植物,即使進入深秋,這裡依然綠意盎然、生機勃勃。它就是中國第七大沙漠——庫布其沙漠。經過億利資源集團28年的治理,庫布其沙漠從“懸在首都上空的一盆沙”變為生物多樣性豐富的沙漠綠洲,併發展起“生態修復、生態牧業、生態健康、生態旅遊、生態光伏、生態工業”的“六位一體”産業體系,累計帶動10萬農牧民擺脫貧困,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贏。庫布其沙漠被聯合國確立為“全球沙漠生態經濟示範區”。10月13日-14日,應中國記協邀請來華訪問的巴基斯坦主流媒體代表團一行八人走進庫布其沙漠,每到一處,記者們都發出由衷的驚嘆,誇讚中國在庫布其造就了一場“生態革命”。
“庫布其的變化是一場生態革命”
總面積1.86萬平方公里的庫布其是距北京最近的沙漠,曾被稱為北京風沙的源頭,過去這裡經常刮沙塵,每年能刮上70多次,因其惡劣的自然環境,它也被稱為“死亡之海”。但如今走進庫布其沙漠,不僅感受不到肆虐的風沙,而且會有種置身塞外江南的感覺,因為沿路都是一排排密集的楊樹、樟子松、沙柳等植物。更為奇特的是,沙漠中散佈著7個面積不等的湖泊,取名“七星湖”。陽光映在湖面上,泛出粼粼波光,沙與水相互映襯、相得益彰。
28年前,億利資源集團董事長王文彪迫於荒漠化制約企業發展的困境,大膽探索,與沙抗爭,走上了一條治沙綠化、發展沙漠經濟的“逆襲”之路。通過技術創新、科學培育以及組織方式的運用,集團成功征服了一片片沙地,共治理沙漠面積1.1萬平方公里,綠化面積6353平方公里,其中人工造林1530平方公里,飛播封育3972平方公里,圍封補播甘草851平方公里。經過治理的庫布其沙漠,生態環境有了顯著改觀,沙塵天氣由每年70多次減少至五六次,降水量由70毫米增長到年均310多毫米。沙漠裏陸續出現了野兔、狐狸、天鵝、紅頂鶴、胡楊等100多種野生動植物。
在佔地1萬多公頃的育苗基地,巴基斯坦GEO電視臺政治事務執行主任蘇海勒•薩瓦爾•蘇丹(Suheil Sarwar Sultan)對眼前成片的樟子松很感興趣。他不住地問:在這裡種樹地下水位是多少?把這些松樹移植到巴基斯坦,能不能成活?他告訴國際在線記者,巴基斯坦有三大沙漠,治理沙漠是中巴兩國共同面臨的難題。他希望自己的國家能夠複製中國的成功經驗,也能在沙漠中種出這樣防風固沙的植物來。
為了提高治沙效率,億利集團研發了127項生態種植與産業技術,培育了1000多個耐寒、耐旱、耐鹽鹼的生態種子,把庫布其建成了中國西部最大的沙生灌木及珍稀瀕危種質資源庫。另外,億利集團還自主創新了100多種生物固沙種植方法,如氣流種植法、甘草固氮法等,突破了一系列治沙難題。不僅如此,億利集團還研究出了在沙土上栽培有機果蔬,真正地變沙為寶。在有機果蔬種植示範園,當巴基斯坦記者們看到種在溫室大棚裏的各種新鮮欲滴的蔬果,尤其是得知栽培這些蔬果的土來自於沙漠時,都情不自禁地豎起了大拇指,紛紛拿起手機拍照。
在參觀完庫布其沙漠節水農業示範區後,巴基斯坦《國民報》副首席記者、政治記者穆巴希爾•哈桑(Mubashir Hassan)對國際在線記者説,億利集團在庫布其創造了一場“生態革命”,造就了沙漠變綠洲的奇跡,這對當地生態環境的改善産生了積極的影響。
巴基斯坦《新聞報》高級記者亞希爾•哈比卜•汗(Yasir Habib Khan)連續用了兩個“amazing”(驚人)來形容他對此次訪問的感受。他告訴記者,變貧瘠的沙漠為富饒的綠洲,這是一件聽起來天方夜譚的事情,但是億利集團做到了,他們克服了種種困難,完成了這項常人難以想像的挑戰。
治沙的同時發展産業、改善民生
億利集團對庫布其的治理,除了生態修復,還把脫貧致富也一併考慮了進去,把基礎設施建設、沙漠治理、生態修復、生態産業、帶動脫貧有機結合起來,協調推進,走出了一條以“公益+市場”、“産業+扶貧”為特點的可持續治沙扶貧路子。
以甘草種植為例。億利集團建立了甘草産業扶貧模式,採取“公司+基地+農戶”的合作方式,部分土地由公司自種,部分種植由公司和農戶合作完成,幫助當地農牧民提高了收入。統計顯示,通過甘草種植,億利集團已成功帶動5000多人脫貧致富,人均年收入達18000元。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依託庫布其國家沙漠公園特有的自然風光,億利集團大力發展生態旅遊産業,並以産業帶動農牧民脫貧致富。2006年,億利集團和杭錦旗政府出資2000多萬元興建了道圖嘎查億利牧民新村,免費為36戶貧困農牧民每戶建造了106平米的住房,並培訓引導他們發展牧家樂旅遊。
隨著當地旅遊産業的發展,牧民新村裏的牧民們看到了商機,紛紛做起了旅遊服務的生意。如今,道圖牧民新村裏的36戶牧民中,有32戶開辦了餐館、超市、旅店、越野車維修、越野俱樂部等多種形式的店面,既方便了遊客,又增加了收入。據當地人介紹,這些牧民戶均收入能達到一年10多萬,日子過得有滋有味,不少人在城裏還買了房子,不忙的時候就搬到城裏去住。新村建設和産業發展使道圖牧民新村成為杭錦旗首屈一指的富裕村。
在牧民新村,看著一幢幢嶄新的房子,GEO電視臺政治事務執行主任蘇海勒•薩瓦爾•蘇丹對國際在線記者説,中國治沙扶貧、造福百姓,這是一項英明的決策。企業投資多看重經濟利益,如果不賺錢就不會投,或者難以堅持,但讓他感到意外的是,億利集團花了將近30年的時間進行沙漠治理,剛開始只有投入沒有産出,經過很長一段時間後才開始有回報。“億利對庫布其的治理超出了一般意義上的商業運作,更多的是在弘揚一種造福社會的公益精神。如果有更多像億利這樣的企業出現,那麼中國的生態環境會越來越好。”
“希望中國向巴基斯坦輸出治沙經驗”
參觀結束後,巴基斯坦主流媒體訪問團的8名成員紛紛表達了他們對“庫布其模式”的肯定和讚賞。
GEO電視臺政治事務執行主任蘇海勒•薩瓦爾•蘇丹説,過去人們常説,“中國的城市一片燈光,內陸卻一片黑暗”。但此次訪問讓我了解到,像庫布其這樣的中國內陸地區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他説他在庫布其看到了生態平衡、蔬果種植、藥材開發、新村建設、教育醫療、旅遊産業發展、生活方式轉變、體育活動等14項具體的變化。巴基斯坦、阿富汗、中東、非洲等國家的荒漠化形勢十分嚴峻,最直接的受害者是當地人民。巴基斯坦在沙漠治理方面可以向中國學習很多東西。“我們此次是來鋪路的,回國後我們會把所見所聞告訴巴基斯坦政府和人民,讓他們知道中國在環境治理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也希望中國的寶貴經驗能夠早日輸出到巴基斯坦。”
Nawa-i-Waqt報業出版集團總經理穆賈希德•侯賽因•賽義德(Mujahid Hussain Syed)説,希望中國政府每年能組織一批巴基斯坦農業和環境領域的科研人員來華考察,在中國的庫布其沙漠進行為期半年的培訓,將中國治理沙漠的經驗傳播到巴基斯坦。同時他希望中國企業在巴設立聯絡處,輸出技術人才對巴治沙扶貧進行指導和幫助。
《戰鬥報》外事記者阿西夫•馬哈茂德説,第一天採訪結束後,他馬上就寫了一篇介紹庫布其治沙成果的文章,刊登在他所在的報紙的重要版面。他覺得巴基斯坦媒體可以發揮橋梁的作用,把中國關於沙漠治理的任何想法第一時間傳遞到巴基斯坦國內,分享給巴基斯坦人民。
《新聞報》高級記者亞希爾•哈比卜•汗説,他從庫布其沙漠治理的生態建設成果中看到了中巴兩國可以合作的領域,比如有機果蔬種植、中草藥研發、旅遊業開發等。他説這次訪問是一次良好的開端,預示著兩國人民在荒漠化治理方面可以攜手並進,共創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