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與扶貧:精準扶貧做到靶向治療 攻堅克難打贏最後決戰

2016-10-17 10:37:42|來源:央視網|編輯:谷士欣

  央視網消息: 10月17日,我國迎來第三個“扶貧日”。 “40多年來,我先後在中國縣、市、省、中央工作,扶貧始終是我工作的一個重要內容,我花的精力最多。我到過中國絕大部分最貧困的地區,包括陜西、甘肅、寧夏、貴州、雲南、廣西、西藏、新疆等地。這兩年,我又去了十幾個貧困地區,到鄉親們家中,同他們聊天。他們的生活存在困難,我感到揪心。他們生活每好一點,我都感到高興。”習近平總書記這番真摯深情的講話,生動真實地表明,中國政府一直都在致力於扶貧脫貧工作。習近平多次指出,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經過改革開放38年的努力,中國走出一條特色扶貧開發道路,有7億多農村人口成功脫貧,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堅實基礎。以改革開放為起點,中國取得了一些成績,以“中國夢”為新目標,中國又站上了新起點。2020年,中國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習近平反復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地區、一位貧困群眾。目前,全國有5000多萬貧困人口,在未來不到5年的時間裏,中國將全面幫助這些貧困人口脫貧。

  精準扶貧是扶貧工作的基本方略,是實現對症下藥、靶向治療的指導方針。扶貧開發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於精準。脫貧攻堅已經到了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衝刺階段,所面對的多數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必須以更大的決心、更明確的思路、更精準的舉措、超常規的力度,攻堅克難,打贏脫貧攻堅的最後決戰!

  精準明確“扶持誰”——建檔立卡,動態管理

  習近平在中央扶貧開發會議上指出,解決“扶持誰”的問題,就是確保把真正的貧困人口弄清楚,把貧困人口、貧困程度、致貧原因等方面的情況調查清楚,做到因戶施策、因人施策。摸清貧困情況,為貧困戶建檔立卡,是精準扶貧的基礎。中辦、國辦印發的《關於創新機制紮實推進農村扶貧開發工作的意見》明確要求,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以縣為基本單位,按照分級負責、動態管理等原則,對每一個貧困村、貧困戶建檔立卡,並建設全國扶貧信息網絡系統。只有信息掌握具體到每一村、每一戶,才能做到扶真貧、真扶貧,從而實現精準扶貧。

  寧夏自治區涇源縣位於曾經“苦甲天下”的西海固地區,六盤山的山地地形連片集中于該地區腹地,山大溝深、産業滯後等因素造成了當地的貧困,制約著當地百姓的脫貧腳步。7月,習近平在寧夏自治區考察扶貧工作,來到涇源縣楊嶺村看望父老鄉親。習近平對當地百姓説,全國還有5000萬貧困人口,到2020年一定要實現全部脫貧目標,這是我當前最關心的事情。

  習近平在楊嶺村馬科家中的墻上看到貼著一張“建檔立卡貧困戶精準脫貧信息卡”,總書記駐步察看,逐項了解馬科家的收入情況——6口人,勞動力2人,養牛6頭,種玉米15畝,牛出欄2頭收入7000元,勞務輸出收入21500元,綜合收入47000元……習近平説,這張信息卡登記得很細緻。

  寧夏自治區按照農民人均純收入2300元的新扶貧標準,已經完成了對全省65萬貧困戶的建檔立卡工作,並實行3年一調整的動態管理,定期將脫貧的人更新出去,將返貧的人補充進來,充分落實精準扶貧,不但可以避免弄虛作假現象,浪費扶貧資源,也可以引導扶貧資源準確對接到每一村、每一戶。

  今年初春,習近平在江西視察時強調,扶貧、脫貧的措施和工作一定要精準,要因戶施策、因人施策,扶到點上、扶到根上,不能大而化之。做好貧困戶建檔立卡,方能做到因戶施策、因人施策。如今的楊嶺村聲名鵲起,這個由6個村民小組319戶1226人組成的貧困村,在今年年內就可以實現全村脫貧的目標,寧夏自治區又摘下一頂“貧困村”的帽子。

  精準明確“誰來扶”——分工明確,責任到人

  習近平在中央扶貧開發會議上指出,解決“誰來扶”的問題,需要加快形成中央統籌,省、自治區和直轄市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扶貧開發工作機制,做到分工明確、責任清晰、任務到人、考核到位。精準扶貧脫貧,關鍵在於落實。中央一貫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科學制定扶貧規劃和項目,切忌空喊口號,杜絕好高騖遠,要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讓扶貧脫貧見到成效。

  安徽省六安市金寨縣位於革命老區大別山地區,是國家級首批重點貧困縣,早在2011年,就被確定為大別山區扶貧攻堅重點縣,到2015年年底尚有8.34萬貧困人口。4月,習近平赴安徽省調研,經過1小時的山路顛簸,來到金寨縣大灣村實地考察扶貧脫貧工作,並與村裏扶貧幹部座談。習近平對他們説,要強化目標責任,堅持精準扶貧,認真落實每一個項目、每一項措施,全力做好脫貧攻堅工作,以行動兌現對人民的承諾。

  在參加習近平考察座談時,大灣村扶貧工作隊隊長余靜親口許諾,大灣村一戶不脫貧,我堅決不撤崗。軍令狀擲地有聲,這名“80後”的決心和工作換來了習近平欣慰的笑容。余靜是金寨本地人,出生於農村,幾年前考進金寨縣裏的中醫院工作,有著一副熱心腸的她在2015年響應縣裏扶貧的號召,選擇來到大灣村駐村扶貧工作3年。當時的余靜心裏想,3年駐村扶貧工作生活不會有太大影響,下基層鍛鍊,豐富人生經歷,再回到中醫院工作,也是一種寶貴體驗。然而,現實總願意和想法開玩笑。

  實地來到大灣村,余靜這才體驗到駐村扶貧工作的實際難度。住宿不一樣,不能像在中醫院那樣早上上班、晚上下班,村裏170多戶貧困戶分佈深山老林當中,往返走訪,只能住在村裏。吃飯不一樣,經常是早上出門、晚上才回,中午就用速食麵充饑,不到一年,體重直線下降15斤。出行也不一樣,走訪實地貧困戶,有時翻山越嶺去一家就得大半天,要掌握全村貧困戶實際情況,還是要一步一個腳印,勤勤懇懇積累工作。

  去年夏天,習近平在貴州視察時強調,要強化扶貧開發工作領導責任制,把片為重點、工作到村、扶貧到戶的工作機制,黨政一把手負總責的扶貧開發工作責任制,真正落到實處。湖北省領導帶頭,每人明確一個貧困縣(市、區)為工作聯繫點,群眾不脫貧,幹部不脫鉤。近日,安徽明確,對未完成脫貧工作的幹部實行“一票否決”。2019年,大灣村計劃實現全面脫貧,原本駐村工作3年的余靜,已經深扎大別山區,她説,“大灣村脫貧了,我才能安心。”

  精準明確“怎麼扶”——因地制宜,自力更生

  習近平在中央扶貧開發會議上指出,解決“怎麼扶”的問題,就是按照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的具體情況,實施“五個一批”工程。這五類工程,包括發展生産脫貧一批、易地搬遷脫貧一批、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發展教育脫貧一批和社會保障兜底一批。自己動手,豐衣足食。脫貧解困,最終要靠貧困群眾自力更生,用自己的辛勤勞動來實現。

  河北省阜平縣,因為土地貧瘠,交通不便,一直是全國重點貧困縣,全縣20多萬人口,近一半生活在貧困線以下。2013年新年前夕,習近平在太行山區考察扶貧工作,來到阜平縣龍泉關鎮,實地察看當地百姓的生活情況。習近平對老百姓們説,我們心裏始終裝著困難群眾,爭取早一天讓鄉親們的腰包鼓起來。

  面對阜平縣龍泉關鎮“怎麼扶”,當地扶貧工作隊選擇了發展生産脫貧。方向選擇對了,但是道路卻不平坦。由於龍泉關鎮山多地少,工作隊決定在山下發展養殖業,在山上發展種植業,好景不長,一場冬季低溫結結實實地給扶貧幹部和當地百姓上了一課。牛羊豬相繼生病,果樹也受凍乾枯死亡,一心脫貧解困的當地百姓腰包還是沒有鼓起來,垂頭喪氣像泄了氣的皮球。

  “怎麼扶”是一種方法,體現在具體的脫貧發展技術運用中。吃一塹長一智,阜平縣扶貧幹部請來農科院專家,實地考察當地自然條件,專家建議在山下發展大棚蘑菇,在山上種植新型果樹。發展大棚蘑菇,得益於當地天藍水清的自然環境;種植新型果樹,得益於專家傳授的地膜保濕和滴灌保濕技術。這一次,脫貧的道路走通了,果樹存活率高,蘑菇市場銷量好,當地百姓脫貧解困有了盼頭。

  今年7月,習近平在寧夏視察時強調,要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要把扶貧項目、扶貧資金向貧困村、貧困戶傾斜,扶到點上、扶到根上。阜平縣龍泉關鎮的脫貧致富的過程表明,扶貧不僅需要幹部和資金支撐,而且,方法也很重要,技術指導很關鍵。

  脫貧攻堅,是“十三五”時期黨和國家的頭等大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在於農村貧困人口脫貧,打贏這場最後決戰,根本在於嚴格落實精準扶貧。

  只要始終堅定“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決心,始終存有“只要工夫深,鐵杵磨成針”的堅持,因戶施策、責任到位、方法得當,穩紮穩打,逐步推進,中國就一定能夠打贏脫貧攻堅這場最後決戰,進而,為2049年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打下堅實基礎。(文/錢景童)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