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職業打假人將轉型 自稱功勞絕對不比執法部門少

2016-10-18 15:23:49|來源:廣州日報|編輯:趙妍

  原標題:職業打假人將轉型 自稱功勞絕對不比執法部門少

  他們叫“職業打假人”。他們一直遊走在法律的邊緣,有人説他們是天使,增加了商家造假成本,為弱勢消費者維權;有人説他們是惡魔,打著維權的旗號行敲詐的事實,為了私利,浪費政府資源,損害商家品牌,擾亂社會秩序。

  前不久,《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實施條例(徵求意見稿)》公佈,一條針對職業打假人的規定引起了熱議,知假買假將不再受條例保護!這對這個職業而言,究竟是寒冬還是黑洞?寒冬,熬過去後還有春天,黑洞,進去後就從此消失。“職業打假人”這個詞,會不會和“修理洋傘”、“沖洗膠片”一樣,從此在人們的生活裏消失了?

  在這個特殊的節點,記者走近了這個職業。

  觀點對碰:“為一己之私造成社會亂象”

  VS“能維護消費者利益”

  近日國家工商總局公佈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實施條例(徵求意見稿)》,其中一條款引起熱議,“消費者為生活消費需要而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的,其權益受本條例保護。但是金融消費者以外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以營利為目的而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的行為不適用本條例。”這意味著:如果《徵求意見稿》最終實施的話,知假買假的職業打假行為將不再受保護。

  深圳一個頗有影響力的投票公眾號發起了一個投票:“職業打假人擬不受消法實施條例保護引爭議,你怎麼看?”投票裏擺出了兩個最具代表性的觀點。

  經過一段時間的投票,有66%的投票者選擇支持,32%的投票者選擇反對,2%的投票者選擇棄權。

  評論欄裏也是觀點鮮明。有人説,“有關食品的職業投訴問題,很多不是真正的食品安全問題,裏邊還涉及一些涉嫌敲詐勒索的問題。”也有人説:“反對消費者依法打假的是什麼人?想想便知!目的是使假貨得以繼續橫行。”

  反對職業打假

  “在職業打假人群體中存在一部分人,為私利損害商家利益、濫用政府行政資源,擾亂秩序。職業打假人中存在職業索賠者,他們往往為一己私利不惜損害商家來之不易的品牌聲譽,濫用政府行政資源、利用網絡媒體製造公眾對企業和政府的不滿情緒,進而損害商家利益、濫用資源、擾亂秩序。職業打假人不受保護,能及時遏制此類亂象。”

  走近職業打假人——

  “歷史會記住我們”

  從1995年王海打假開始,圍繞著職業打假人這個職業就從來不乏爭議。而消法實施條例徵求意見稿,再次把這個職業擺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究竟這個職業是怎麼樣的,他們自己怎麼看待這些爭議,未來他們又會何去何從?昨日,記者在深圳羅湖見到了從業15年的職業打假人老馬,圈內江湖人稱“四爺”。老馬給記者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行走邊緣

  “真不習慣在這麼亮堂的地方待著”

  見到老馬,是在羅湖路邊的一個咖啡店裏,其時陽光明媚,但老馬卻有點不適應,他跟記者的第一句話是:“真不習慣在這麼亮堂的地方待著。”這句話似乎印證了職業打假人這一遊走在法律邊緣的職業。

  老馬告訴記者,入行前自己當過農民,給人打過工,也做過小老闆,但從2002年開始進入這一行後,人生從此徹底改變了。“最開始是一個朋友帶我入行,我在他的團隊裏跑腿,蒐集資料、跟蹤調查、學習法條、立案起訴,一攬子事辦下來,慢慢也懂了,後來就自己幹了。”老馬開始是在廣州,後來轉來了深圳,業務最多的時候一年在法院立案維權100多起。他説:“當初入這一行,就是因為喜歡這份工作比較自由,還有一點社會正義感,沒想到一做就是15年。”

  職業打假人的收入是大家都關心的話題,之前有人傳言打假人年薪動則百萬元。對此,老馬直言不諱:“現在的收入也就解決溫飽,一般的打假人如果年收入能達到三五十萬元的話,已經是做得非常出色的了。”

  評價自己

  “我們的功勞,絕對不比執法部門少”

  當記者提到消法實施條例徵求意見稿,提到職業打假人可能面臨消亡的生存空間時,老馬説:“也許吧,但歷史終究會記住我們。因為我們為市場的健康有序、商品的品質提升做出的貢獻,絕對不比工商執法部門少。”

  老馬説,他剛入行的時候,那時市場上絕對是假貨橫行,各地都有專賣假貨的商品集散地,比如深圳的東門、華強北,他們每天要做的就是上街買假貨,然後去投訴,索賠。“那時根本不怕買不到假貨,就怕沒那麼多錢買假貨。任何商場,無論大的小的,國營的,外資的,都存在商品問題,區別只是問題大問題小而已。”

  而今天,深圳市場上的假貨已經很難找了,商家一方面提高了商品品質,另一方面也懂得如何規避風險了。老馬説,現在他每年打假的次數很少,也要花更多的精力去調查。“最近我去福田法院立案,他們還跟我説,‘喲,好久不見你來了’。”

  老馬説:“我們做這一行,是跟自己的荷包掛鉤的,所以我們會更專注。我們是對執法隊伍的一種補充。對商家來説,政府處罰和消費者索賠,都是同樣增加了他們的造假成本。所以,我們的功勞,絕對不比執法部門少。”

  支持職業打假

  “職業打假人的出現正是因為現實生活中商家存在生産不規範、審核不嚴格、檢查不仔細等問題。對此類問題,消費者個體往往因維權成本高而忍氣吞聲,而職業打假人一定程度上能維護消費者利益。若把職業打假人用法律的形式排除在外,則會降低企業的違法成本,最終對消費者不利。”

  條例影響

  “對職業打假人是一種斷崖式的打擊”

  職業打假人這個職業,是從1995年王海在北京買了一對耳機打假開始的。2009年逐漸走向了巔峰,但隨之而來的種種亂象,又讓這個職業招來更多的爭議。

  用老馬的話是“成也是法,敗也是法”。

  在老馬看來,法律是職業打假人存在的基石,但當一些從業者不按法律程式來,那就與無賴無異了。老馬説:“2009年前,我們這一行在廣深一帶也就幾十號人,圈子小,大家互相認識,做事講規矩。2009年後,入行的人太多了,良莠不齊,做事不按規矩來,亂七八糟的事也越來越多了。”

  所以,老馬認為,新消法徵求意見稿針對職業打假人的規定,很大部分是工商總局考慮到基層執法的工作現狀,做出的選擇。

  在老馬看來,消法實施條例徵求意見稿相關規定如果通過的話,對“職業打假人”是一種斷崖式的打擊,但同時對市場環境也會産生強烈的衝擊。“如果我們這麼一群人不再從事此工作了,商家的違法造假成本就降低了,單靠政府的執法隊伍去查處,處罰力度還是有限的。”

  何去何從

  為企業打假或向電商打假轉型

  轉型,是如今職業打假人躲避不了的一個話題。

  老馬坦言,他早已轉型,成立專業公司為企業打假。他的客戶曾經包括摩托羅拉、諾基亞、張裕酒等。“我們接一些企業的打假業務,為他們收集假貨,代理訴訟。”老馬説,曾經為一家手機品牌在深圳挖出了大型的電池黑作坊,挽回了過億元的損失。

  向電商打假轉型,也是一部分職業打假人的選擇。網購商品的問題比實體店要多很多,監管難,維權也難,目前已經成為職業打假人的新戰場。(文/廣州日報記者王納)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