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學者話長征】不忘初心,向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再出發

2016-10-19 16:42:39|來源:國際在線|編輯:蔣麗麗

  圖片默認標題

  巍巍寶塔山,清清延河水。我作為一名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研究工作者,曾多次來延安考察、學習,印象深刻。這次榮幸參加“聆聽歷史迴響,思考中國奇跡——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週年中外學者交流活動”,再次來到熟悉的延安,仍然感到分外親切,油然而生敬意。

  延安是作為“革命聖地”而載入歷史的。中國共産黨領導的革命是從上海、經南昌、廣州、井岡山、瑞金到遵義,再到延安而進入北京,取得全國勝利。期間的“黃金時代”當屬於延安時期。中共中央和毛澤東率中央紅軍長征勝利到達陜北,落腳於以延安為中心的陜甘革命根據地。長征勝利到達陜北時,中共中央、毛澤東曾在吳起鎮停留13天,然後輾轉到達延安。從1935年到1948年的13個春秋,作為中國革命的大本營,中共中央和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在延安運籌帷幄,決勝千里,領導和指揮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奠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堅固基礎,培育了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中國共産黨也由小到大,由弱到強,最終走向全中國,走向全世界。正是在延安的13年,中國共産黨人領導中國人民根本改變了中國革命的命運,也因此改變了20世紀中國社會的歷史面貌和發展方向。因此,我們可以説,她是紅軍長征勝利的落腳點,又是抗日戰爭和中國革命勝利的出發點,是中國革命的轉捩點。總之,中國革命以延安為起點,開創了一個全新的局面。

  對於以延安為中心的陜甘寧邊區的歷史地位,毛澤東曾有過兩次評價。一次是1945年2月,在中共中央黨校作報告時,毛澤東指出:“陜甘寧邊區的作用非常大,我説她是中國革命的一個樞紐,中國革命的起承轉合點。”“這個地方是落腳點,同時又是出發點。”另一次是同年4月21日,在中共七大預備會議上,毛澤東再次強調:“有人説陜北不好,地瘠民貧。但是我説,沒有陜北那就下不得地。我説陜北有兩點,一個落腳點,一個出發點。七大在陜北開會,,這是陜北人的光榮。陜北已成為我們一切工作的試驗區”。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還指出:延安和陜甘寧邊區,從1936年到1948年,曾經是中國人民解放鬥爭的總後方,延安和陜甘寧邊區的人民對於全國人民是有偉大貢獻的。

  1945年5月,陳毅曾滿懷激情地為中國共産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寫下題為《七大開幕》的詩篇:

  百年積弱嘆華夏,八載干戈仗延安。

  試問九州誰作主,萬眾矚目清涼山。

  深沉的筆觸,凝練的語言,揭示了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沒有共産黨,就沒有抗日戰爭的勝利。

  1975年,鄧小平在同話劇《萬水千山》主創人員談話時指出:“要把長征中的路線鬥爭寫明確,要寫陜北是落腳點和出發點。”

  延安精神作為中國共産黨人的無産階級革命精神,它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昇華,是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的繼承和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偉大的延安精神滋養了幾代中國共産黨人,始終是凝聚人心、戰勝困難、開拓前進的強大精神力量。”

  習主席指出:紀念紅軍長征勝利,就是要“不忘初心,走好新的長征路”。“長征永遠在路上”。“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長征要持續接力,長期進行,我們每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征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我們黨的戰略部署、壯闊藍圖。走向民族復興新長征的偉大時刻,我們要像當年八路軍背負著民族的希望從延安出發那樣,不忘初心,肩負著民族復興的偉業再出發,向前進!(彭玉龍 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和百科研究部研究員)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