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長征精神】學習長征歷史是弘揚“長征精神”先決條件

2016-10-22 11:21:52|來源:光明網|編輯:張斯路

  原標題 【長征精神】學習長征歷史是弘揚“長征精神”先決條件

  作者:沈夏珠 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

  2016年10月21日上午,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週年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他在講話中滿懷深情地回顧了紅軍長征艱難壯闊的歷史,深刻闡述了長征精神的豐富內涵,指明瞭長征精神對於我們今天走好新長征之路的現實意義、現實要求。在此背景下,廣大黨員同志要響應號召,要真正學習好、貫徹好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精神,要真正弘揚好、踐行好長征精神,首先必須學習長征歷史。不學習長征歷史,便不可能真正理解長征精神,更不可能弘揚、踐行長征精神。可以説,學習長征歷史是弘揚長征精神的先決條件。

  長征精神是把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於一切,堅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業必然勝利的精神。紅軍長征起于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在革命事業遭受重大挫折的生死關頭,廣大共産黨人和紅軍將士堅守建黨、建軍的初心,實現民族獨立、國家統一和人民幸福的決心未因環境之艱難而有絲毫動搖,誓要救民族于生死危亡、救人民于水深火熱,堅持反抗國民黨反動派和日本侵略者。不深入學習長征歷史,不了解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黨和紅軍的艱難處境,就不能真正理解當時的共産黨人、紅軍將士要有怎樣的民族情懷、黨國責任才能毅然決然地踏上生死未卜的漫漫征途。

  長征精神是為了救國救民,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指出:在紅一方面軍二萬五千里的征途上,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紅軍犧牲;在漫漫征途中,紅軍將士同敵人進行了600余次戰役戰鬥,跨越近百條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險峰,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20余座,穿越了被稱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用頑強意志征服了人類生存極限。紅一方面軍8萬餘人從瑞金出發,最終成功到達陜北的不到8千人,其中每一次犧牲,背後都是一個不朽的傳奇。不深入學習長征歷史,不了解其中歷次重要戰役,就無法體味這些數字背後鮮活的生命熱血,從而也無法體味這些生命熱血鑄就的偉大犧牲精神。

  長征精神是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精神。正是左傾冒險主義軍事路線造成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黨中央和紅軍才被迫離開中央蘇區,進行長征;長征初期,左傾冒險主義軍事路線仍然在中央佔主導地位,在這一錯誤路線指導下,經歷湘江戰役後,紅一方面軍由出發時的8萬餘人銳減到3萬餘人,損失慘重。正是這一系列慘痛教訓,使廣大共産黨人和紅軍將士領會到了“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這一馬克思主義真理,從而開闢了馬列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的道路。不深入學習長征歷史,不了解教條主義給黨和人民軍隊帶來的慘重損失,就無法理解在血的教訓和鬥爭考驗中得出的真理。

  長征精神是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在艱難行軍道路上,面對每一次迫近的戰鬥、面對每一次行軍路線的選擇、面對每一次黨內的分歧與鬥爭,都是一場生死抉擇。在這一系列的生死抉擇中,廣大共産黨人和紅軍將士以其大局觀、紀律觀和團結精神,度過了一次次生與死的考驗。講大局、講紀律、講團結,成為我黨、我軍的優良傳統作風,直至今日,依然照耀著我們前進。不深入學習長征歷史,不了解歷次黨內外重大政治鬥爭、軍事鬥爭的艱難歷程,就不能真正領會大局觀、紀律觀和團結精神對於黨的事業興衰的決定意義。

  長征精神是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鬥的精神。紅軍長征縱橫十余省,長驅二萬五千里,歷經多個少數民族聚集地區。在漫長的行軍道路上,沒有人民群眾的理解、支持與幫助,黨領導的紅軍將寸步難行。在這一偉大歷程中,“我們黨始終植根於人民,聯繫群眾、宣傳群眾、武裝群眾、團結群眾、依靠群眾,以自己的模範行動,贏得人民群眾真心擁護和支持,廣大人民群眾是長征勝利的力量源泉”。不深入學習長征歷史,不了解紅軍長征過程中因正確處理同人民群眾的關係而取得的巨大成功,以及因脫離人民群眾而遭受的重大挫折,就不能從正反兩方面真正體味群眾路線的深刻意義。

  總之,“偉大長征精神,是中國共産黨人及其領導的人民軍隊革命風範的生動反映,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體現。”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弘揚長征精神,對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誠然,要弘揚長征精神,必須深刻理解長征精神,要深刻理解長征精神必須深入學習長征歷史。惟其如此,才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