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中國美術館接受62米巨幅通景山水畫《三峽史詩》捐贈

2016-10-24 16:50:58|來源:國際在線|編輯:范琪妍

62.8米、寬2.2米的通景山水畫《三峽史詩》將中國美術館方廳完整包圍,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在畫前致辭感謝捐贈者。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劉思恩):10月24日,巨幅通景山水畫《三峽史詩》捐贈儀式在中國美術館舉行。 

  當年參與創作的部分畫家江蘇省國畫院著名畫家秦劍銘、安徽省國畫院專職畫家朱修立、湖北美術院專職畫家施江城、湖北美術院專職畫家張軍、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政治部宣傳局專職創作員陳芳桂出席了捐贈儀式。《三峽史詩》創作至今曆時數年,當年參與創作的有些先生已經故去,他們的家屬也到了捐贈現場,他們是:上海中國畫院畫家陸一飛先生之子陸曉波,四川美術學院教授李文信先生之子四川美術學院教授李彤,湖南省書畫院畫家鐘增亞先生夫人崔德鹍及兒子鐘嵐。

  中國美術館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吳為山向到場的創作畫家和畫家家屬頒發了捐贈證書。吳為山致辭感謝時説:以秦劍銘先生為代表的九位畫家來到中國美術館,他們把長期辛勤創作的成果奉獻給中國美術館,這是一種情懷。而且中國美術館給予他們任何獎勵,他們都表示不接受,他們認為這些作品就應當奉獻給國家。當然中國美術館會給所有的藝術家一個承諾一個表態:這些作品在中國美術館一定不會是倉庫裏永久的藏品,它們會被經常拿出來,在不同的場合,給人民欣賞。要讓大眾領略你們藝術的風采。感謝你們對祖國山河的熱愛。

  吳為山表示,他對這批畫認真琢磨過,“實際上以江蘇畫派為主體的審美意向。江蘇倪雲林、顧愷之、元四家、明四家、清四王、金陵畫派、揚州八怪、石濤都在那裏,應當來説底蘊非常豐厚。在上世紀50年代的時候傅抱石兩萬三千里長途跋涉帶領江蘇國畫院的畫家們寫生,秦劍銘先生是國畫院的畫家,在毛主席紀念堂裏面有他和亞明先生合作的《北戴河》,他是江蘇畫派的重要畫家之一。這九個畫家有上海、湖北這一條線上的,上海陸一飛先生也是非常著名的畫家,人已經去世了,人去意在,山高水長。我們從三峽的行雲,從三峽的流水當中,可以感到文化傳承,我們也可以感受到藝術家的情懷和祖國山河同在,與祖國文化同在,所以這些作品也佐證了筆墨當隨時代,也佐證了藝術為人民,也佐證了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

  《三峽史詩》巨幅通景山水畫的創作活動,是著名山水畫家亞明先生生前所倡導,以江蘇畫家秦劍銘為發起人,會同長江沿岸六省市的其他八位畫家,施江城、徐建明、朱修立、陸一飛、李文信、鐘增亞、張軍、陳芳桂,共九人,作為主創畫家共同創作完成的作品。

  秦劍銘在捐贈儀式上回顧當年創作的過程説:“今天我很激動,為什麼?我想起這張畫的創作也是很坎坷的。2002年春天,我的老師著名畫家金陵畫派重要的創始人亞明先生離開我們這個世界前幾十天跟我講,他説長江三峽大壩馬上起來了,三峽將有所變化,他説,你能不能組織長江沿岸畫家把現在的三峽畫一畫,三峽的意境要轉換,轉換以前把它留下來,留給歷史。當時他呼吸都已經很困難了,後來我把他要説的話,一句一句記下來,列印好以後,題了“亞明”兩個字,他説一定要蓋一個章,蓋好以後交給我,他説:‘把我這張文件保管好,希望你能完成這件事。’十天以後他就走了。現在這張列印的原件在美術館。當時我心裏很難過。我的恩師走了後,拿了這張紙我一直在想,我一定把這個事情做好。後來我就給上海、安徽、湖北、四川、湖南一個一個的畫家打電話,得到了諸位畫家的支持,而且得到熱烈的響應。當時2002年的時候我們畫家都不富裕,哪有那麼多的錢完成這個事情,這時候我找了新科,得到他們的支持。

  九位畫家沒有一點私心雜念,就是一個願望:把亞明老師遺願畫成現實,把現在長江三峽紀錄下來留給後人、留給歷史。我們九位畫家團結盡心盡力做這件事情,沒有一個私人想法要怎麼樣怎麼樣。特別是鐘增亞老師,他那時候已經查出身患重症了,而且已經開過刀了,他還要堅持參加這個活動,他還是跟我們一道去跋山涉水,其實那時候他已經在生命最後的半年了,他為了這件事情是在用生命畫畫,這張畫還沒有最後完成,還沒有展覽,他已經去世了。”

  該作品的創作活動,由上海《文匯報》、江蘇新科電子集團、中國美協《美術》雜誌社共同主辦。

  江蘇新科電子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秦尚志回顧當年支持畫家們的創作:“2002年的3月,我的本家老兄秦劍銘回來跟我商量,他説:‘我們要做一件重要的事,把長江流域九位重要畫家聯合在一塊,要畫一幅很了不起的,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畫。’他説:‘我要得到你們的贊助。’‘好!’我説,‘後勤工作我們來做。’”於是,畫家們租了一輛輪船,到三峽沿江去爬山、寫生。回來以後在新科集團開始創作,“我們提供一個大的車間,大熱天畫家們就在畫室裏面研討,勾畫,爭吵,坐在桌子上面喝茶,躺在椅子上面構思,就相當於今天的創客,但是我們沒有提供咖啡。”

  《三峽史詩》創作完成後,到全國各地去展出,“每次展出,我們專門配了一個木工和一個鈑金工,到昨天依然是他們這兩位把這個架子撐起來的。我們在全國各地,在南京、北京、深圳、上海、常州等地展出反響非常好。我們展出以後就把這個畫再拖回來由我們新科集團保管。14年過去,我們今天打開一看,一點沒有損失,保管得非常好。”秦尚志先生表示,中國美術館作為藝術的殿堂,肩負著保護和弘揚民族傳統藝術的責任,這件作品由中國美術館收藏,相信會得到更好的展示,還能更好地發揚創作畫家的胸懷和他們的精神。

  據介紹,2002年3月,畫家們到達三峽起端——奉節。經過攀絕壁,走伐道,觀大壩,跋山涉水,乘風破浪,收集大量一手素材,研究三峽特點。尋找繪畫表述語言,構思草圖,積累合作經驗,實驗恰當的筆墨表現方法。歷經五個多月的時間于同年八月完成了這幅長62.8米、寬2.2米的盛世巨作,為長江三峽的險秀美景留下了永久的記憶。

  長江三峽既是舉世聞名的自然景觀,也是中華民族繁衍生息的搖籃。《三峽史詩》巨幅通景山水畫通篇洋溢著藝術家們深沉的民族之情、愛國之心,是進入21世紀中國山水畫的一幅力作,給美術界注入了一股宏大之氣。《三峽史詩》藝術創作執行總監李樹勤引用亞明先生生前所説:“畫家要拿出些重頭作品,這些作品要體現民族精神與氣質,體現愛國之情,用山水畫張揚對時代的認識,山水雲煙也是生命和精神的體現。”

  原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美術評論家陳履生也提到,這件作品改變了一般的觀賞方式,比壁畫更重視筆墨語言,比一般長卷更重視章法,在表現形式和空間方面做了探索,同時涉及到了和中國畫相關的許多問題。這幅畫傳承和延續了江蘇山水畫的特點,運用集體的智慧加以改良,為研究歷史上的新山水畫和江蘇山水畫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早在2002年10月的內部觀摩展中,畫家們就表示這幅畫在公展之後,最終將捐贈給國家。如今夙願始成。《三峽史詩》這件凝聚著多位畫家及學者智慧的劃時代巨作,在十多年後的今天,找到了最好的歸宿。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