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中國夢實踐者】王樹增:寫《長征》 永遠在完成的路上

2016-10-24 13:40:15|來源:央視網|編輯:谷士欣

  央視網消息 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會議結束後,總書記與參會者握手聊天時,對作家王樹增説:“長征是偉大的歷史事件,你寫的《長征》寫得很好。”

  《長征》出版迄今已十年。王樹增當初寫這本書,就用了六年時間。今年7月底,人民文學出版社再推《長征》最新修訂版,新增7萬餘字。王樹增前前後後花了1年多時間“打補丁”,為《長征》修訂版添加了大量對戰役、人物的細節補充,增加了8幅珍貴的長征作戰地圖,以及相關註釋和參考書目。在《長征》的校對本上,幾乎每一頁都有批註和修改的痕跡。王樹增自稱:“永遠在完成的路上,一直處於再創作狀態。”

  

  為什麼寫《長征》?

  由美國時代出版公司出版的《人類1000年》在總結人類歷史進程中所發生的一百件重要事件時,中國有三件入選,一個是火藥武器的使用,一個是成吉思汗的帝國,還有一件便是長征。其對長征的評述,是一種中國人從未有過的認知。

  王樹增試圖將中國工農紅軍所創造的歷史,從對人類文明進程産生重要影響的角度,還原給今天的中國讀者,也還原給他自己。

  “歷史衍生的千山萬水,生命承載的萬水千山,無不令我動容。”王樹增用嚴肅的歷史責任感記述長征,並賦予了長征嶄新的認知高度——長征是中國貢獻給世界的最壯麗的英雄主義史詩,長征給予人類的精神財富是走向理想必需的永不磨滅的信念。王樹增覺得當代的每個中國人都應該思索這種“長征精神”的意義和價值。

  《長征》在寫什麼?

  “有人問我《長征》在寫什麼?我説我寫的就是四個字:永不言敗。”王樹增的書沉甸甸的,因為我們的歷史是沉甸甸的。王樹增覺得用很薄的篇幅去寫長征對不起先人。

  王樹增寫《長征》,差不多翻閱了數千萬字的資料,僅筆記就做了二百多萬字,寫作時參閱的長征地圖幾乎都被"時間"磨破了。對於一個嚴肅的寫作者來説,這是一次漫長而艱苦的精神之旅。

  寫作《長征》的過程,也是王樹增思想不斷昇華的過程。開始他對長征的認識只是在人類的忍耐力或堅韌力的層面,而寫作過程中更令他感動的卻是中國工農紅軍所張揚的理想主義。長征中最小的一支部隊是紅25軍,他們的平均年齡不到15歲,最小的紅軍9歲。小紅軍有一個非常偉大的理想,就是要擺脫當時欺壓的生活,希望中國每個老百姓能過上好日子。“有句話叫‘少年強則中國強’,我們應該對比一下,我們的今天和我們的前輩在精神狀態上的差距。我想這就是我們今天看《長征》的一個最重要的理由。”王樹增覺得,長征是一個解讀不完的歷史事件,從任何角度解讀都可以發現感動,而這種感動常常令讀者思索中華民族的前途,思索這個國家的前途。

  王樹增的文學“長征”永遠在路上

  數十年的軍旅生涯,使王樹增養成了豁達、淡泊名利的豪爽性格。為了能專心寫作《長征》,他辭去領導職務,在書房裏一待就是6年。他説自己不適合做官,這一輩他只能做兩件事,一是穿軍裝,當部隊中的一個戰鬥員;二是寫作。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他一度轉業任魯迅文學院辦公室主任,4年後他又重新入伍。

  在談到軍人和作家兩種身份的關係時,王樹增説:“軍隊的生涯使我走遍了中國的幾乎所有的地方,這樣我跟社會的接觸、跟這塊土地的接觸十分緊密。另外,軍隊生活給我們性格上帶來了某種塑造,英雄主義、榮譽、責任、信念等,還有吃苦耐勞、不怕困難的精神,軍人的那種銳氣和韌力,我想對於這作來説,這些品質都是必須的。”

  他的《長征》已獲幾乎全部國家級圖書大獎,包括中國出版政府獎·優秀圖書獎·優秀裝幀設計獎、第十屆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第四屆魯迅文學獎等。

  不忘初心,王樹增一直在路上:“回首長征,我們始知什麼是信仰的力量,什麼是不屈的意志,什麼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支軍隊的英雄主義。無疑,人類歷史上所有的不敗皆源於此。具備了這樣的精神,中國革命才得以取得勝利。具備了這樣的精神,中華民族才得以歷經苦難而生生不息。具備了這樣的精神,中國就有希望爭取到光明燦爛的未來。”(文/劉禛)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