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颱風村支書周炳耀|用生命點亮山村
原標題:用生命點亮山村——追記福建古田縣莊裏村黨支部書記周炳耀
他叫周炳耀,福建古田縣卓洋鄉莊裏村黨支部書記,村裏老少都叫他“耀仔”,叫了幾十年。
今年9月15日,中秋節,當村民最後叫響這個名字時,天人同淚!
那天淩晨,超強颱風“莫蘭蒂”登陸福建,襲擊山村。為保護村民生命財産安全,周炳耀毅然趟入洶湧溪流奮力排險,不幸被洪水卷走,獻出了45歲的年輕生命。
100多名村民聞訊趕至,在狂風暴雨中追著狂奔的溪流,發瘋似的衝向風雨交加的山谷尋找周炳耀。尋至下游5公里,對著周炳耀傷痕纍纍、全身冰涼的遺體,發出一聲聲撕心裂肺的最後呼喊:“耀仔!——”
追悼會那天,全村老少相攜趕往古田縣殯儀館,見耀仔最後一面;幾十名外出打工鄉親從全國各地趕回故鄉,送耀仔最後一程。
……
“我沒見過耀仔這麼好的人”“這樣的黨員越多越好”……村民表達無盡的懷念。
周炳耀憨厚的笑容成為家人和村民永遠的回憶(周炳耀家屬提供)。
親情守望——“一個村就是一家人”
莊裏村位於閩東北山區。入秋以來接二連三的颱風襲擊,造成進村道路阻斷,幾經改道,記者得以進入。
一條條山路上,寫滿周炳耀與鄉親的親情。
周炳耀聰明、手巧、勤勞,會安裝彩鋼瓦,懂水電工技術。除了靠好手藝攬活補貼家用外,多年前買了臺農用三輪車,農忙之餘,在四鄰八鄉拉拉客人,跑跑運輸,掙點活錢。每每出車,遇到莊裏村鄉親,必定捎帶,連人帶貨,不收分文。
“一個村就是一家人,我不能掙鄉親一分錢。”周炳耀曾這樣説。
在中國農村,偏僻往往與貧窮聯繫在一起,莊裏村也不例外。
“小時候,家裏窮,有肉時,父親總是讓給我們吃,他自己只用筷子蘸點肉湯……”周炳耀兒子周銘燦回憶。
擔起家庭,是周炳耀成年後的頭等大事。
村裏山地貧瘠、人多田少,求生維艱。20多年前,周炳耀也曾離開山村和親人,到深圳打過工,去北京賣過香菇銀耳,跑南平做過裝修……年邁的父母、病弱的妻子、幼小的兒女、故鄉的一草一木讓他割捨不下,很快,又回到了大山深處。
崎嶇的山道,留下了周炳耀辛勤奔波的身影,也送走了一個個遠走他鄉尋夢的姐妹兄弟。他的一對兒女讀完初中後,一個去了東北打工,一個遠走海南謀生。完全可以憑能力在外闖蕩的周炳耀,始終留在了山裏,守望著些許寥落的村莊。
“有一年,我從東北去承德打工,打電話告訴我爸説想去北京看看。他説,香山和八達嶺長城很好玩,並教我坐哪路公交車。他在北京待的時間很短,離開快20年了,還記得那麼清楚。”周銘燦説。
在周炳耀的遺物中,有他當年在北京天安門、故宮拍的幾張照片。在他家老房子的抽屜裏,記者意外發現了他保存的1995年在北京辦理的公交月票,套著紅皮,貼著照片,蓋著藍印,嶄新如昨……
在周炳耀家老房子的抽屜裏,記者意外發現了他保存的1995年在北京辦理的公交月票。新華社記者 廖翊 攝
周炳耀的父親周新櫃,做過幾十年村幹部,關心村裏建設。受其影響,周炳耀為人厚道,樂於助人、熱心集體。這個家,在村裏很有向心力。75歲的老支書周寧德看中了周炳耀,做了他的入黨介紹人。
2001年1月,周炳耀入黨。2009年,被推選為村黨支部書記。那一年,他38歲。
擔當使命——“黨的人要聽黨的話”
走進莊裏村,但見水泥馬路連通全村,機耕道通向村後梯田,流經全村的莊裏溪修好了水泥護坡,各家各戶用上了自來水,3層樓的老人活動中心人氣很旺……村民們告訴記者,這都是耀仔領著大夥兒幹的。
一個個種植食用菌的大棚點綴于莊裏村房前屋後、山坡溪谷,成為一景。村民説,這是耀仔的心血。
擔任村支書那天起,帶領村民脫貧致富,成為他的使命和擔當。習近平總書記當年寫于寧德的《擺脫貧困》一書,他看了多遍,放在他的辦公桌上。
莊裏村人多田少,靠種地很難脫貧,周炳耀動員鄉親種香菇、銀耳。古田是全國著名的食用菌之鄉,過去沒人牽頭,村裏種菌者寥寥,周炳耀是其中之一。
“我去年就種了一萬筒,掙不少呢,你做吧,我教你,做不好我幫你出錢。”周炳耀挨家挨戶做工作。
村民劉長鐘外出打工,兩手空空回鄉。周炳耀借給他3萬元建起了菇棚。從搭棚,到播種、滅菌、采收,直到銷售,周炳耀提供“一站式”幫助。劉長鐘當年投産兩萬個菇筒,掙了6萬多元。
而今,全村124戶人家,近80戶種上了香菇、銀耳。2009年周炳耀上任時全村人均收入只有3480元,2015年達到1.28萬餘元,超過了全鄉人均收入,村民漸漸脫貧。貧窮落後的莊裏村,挂上了“全縣先進基層黨組織”“文明村”的牌匾。
“沒錢的家難當!”周炳耀的搭檔、村委會主任劉長務説,莊裏村沒有村辦企業,集體收入為零,辦事很難。
由於村內道路狹窄,大貨車進不來,影響到商家進村收購香菇。擴路、修路迫在眉睫。2014年下半年,周炳耀一次次帶著村幹部到縣裏跑項目,籌資金。最後還差錢,他只有把為兒子辦婚事的3萬元墊了進去。
村裏每做一個公共項目,幾乎都是周炳耀發動村幹部先墊錢,他從來是第一個掏,而且掏得最多。修自來水工程,為了省錢,他帶著村幹部去10公里外的水源地挖溝埋管。他從不等靠要,只想趕緊把事做起來,讓村民受益。
“集體的錢,他一分都不捨得花。去縣裏跑項目、要經費,油費路費都自己掏,從來沒有誤工補貼,吃的是一碗青草湯加米飯……”劉長務回憶。
周炳耀走後,農信社信貸員上門了,所有人、包括他的家人才知道,他欠下了6萬元貸款。
“他是寧可割自己的肉,也要省公家的米。”劉長務説。
“黨員就是黨的人,一定要聽黨的話、跟黨走。”周炳耀説。在他心裏,聽黨的話,就是為老百姓做事,幫老百姓脫貧,這是他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