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記者的絲路中國情
“絲路中俄”全媒體採訪中國行的中俄記者們(攝影:孫晨)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富夢瑤 高陽 郝志慧):“絲路中俄”全媒體採訪中國行活動於25日在烏魯木齊圓滿落幕。過去的兩周,由兩國近十家主流媒體組成的聯合採訪團走訪了西安、敦煌、蘭州、烏魯木齊等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的重要城市,就區域經濟、社會、文化、教育等發展現狀、中俄睦鄰友好合作等話題進行了深度採訪。一路的歷史古跡、人文景觀、社會風貌,都給記者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別是對於大部分第一次來到中國的俄羅斯記者們,這段“絲路中國行”著實叫人難忘。
“今日俄羅斯”電視臺的製片人根納季·戈沃魯欣是第一次來到中國。當他在熱鬧非凡的西安回民街品嘗著美味的特色小吃,看著來自不同民族和國家的行人穿梭其中時,不禁被這座古代和現代完美結合的城市散發出的魅力所深深吸引。根納季·戈沃魯欣説:“我看到了幸福的人們,我看到了真正的中國,就好像我想像中的一樣。我想像的中國夜市就是這樣香味四溢、人聲鼎沸、川流不息。我很高興能親眼看到,在二十一世紀還能保存著這樣一條街道,仿佛至今還能看到它幾十年、幾百年甚至是幾千年前的風采。”
同樣是第一次來中國的“今日俄羅斯”電視臺導演納列克·哈恰圖良,他覺得此次拍攝採訪的每一天都能看到令人耳目一新的有關中國發展的場景,這些內容都十分有趣、觸動人心而且讓人深思,這種體驗可是前所未有的。納列克·哈恰圖良説:“我發自內心的被中國深厚而有趣的文化所震撼。中國之行讓我大開眼界,現在我對中國的了解要多於對任何國家的了解。我嘗到了人生中最多的中餐,中餐非常棒,非常好吃,是我人生中非常有趣的一段經歷;中國人也非常謙虛、善良和好客,這些都是古老文明賦予中國人的傳統美德。”
與以上兩位俄羅斯同行不同,《俄羅斯報》的記者安娜·邦達連科曾經作為遊客來過中國十多次,但作為記者來中國,而且是到中國西部,還是頭一回。在邦達連科的文章中,西安中俄絲路創新園區、蘭州新區和開往歐洲的貨運班列都是她重點報道的內容,因為這些標誌著中國建設新絲綢之路的飛速進程,讓她驚喜不已。安娜·邦達連科説:“此行的目的是見證中國建設新絲綢之路的前進過程。中國的前進步伐是令世界矚目的。每次來中國,我都對這裡的道路、辦公場所、居民樓、橋梁的建設發展速度感到驚喜不已。”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的俄羅斯記者康斯坦金·謝平在中國工作已經有12個年頭了,是個名副其實的“中國通”。在來中國前,他曾是俄羅斯塔斯社的記者。一直以來,他都十分關注中俄兩國媒體的合作交流。在他看來,俄羅斯人希望能有更多的機會來了解中國,所以此次“絲路中俄”全媒體採訪中國行活動,無疑是為加強中俄媒體間的交流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契機。康斯坦金·謝平説:“2016-2017年是中俄兩國元首習近平和普京宣佈的中俄媒體交流年,這樣高的級別充分説明瞭兩國對媒體合作交流的重視。那麼現在是中俄媒體首次絲路行全媒體採訪活動,這是我們中俄媒體交流的又一個里程碑。”
中文名字叫劉風雅的“今日俄羅斯”通訊社記者尤利婭·卡茲洛娃,之前在山東學習過一年漢語。在這次活動中,她特別開心能看到很多中國學生在學習俄語,還有很多自己的同胞來到中國學習漢語,這表明兩個國家的友好情誼不僅僅局限于高層外交,更深深紮根於民間。尤利婭·卡茲洛娃説:“在西安和蘭州的一些高校,我們看到了很多中國學生在學習俄語,同時我們也很高興地看到有很多我們的同胞還有其他一些來自俄語國家的外國人在這裡學習漢語。我們對兩國學生是怎樣學習和為什麼學習對方國家的語言都非常感興趣。這説明瞭中國和俄羅斯不僅僅是在高層保持著非常友好的關係,這種關係在民間發展的也很積極活躍。”
此次“絲路中俄”中國行,導演哈恰圖良的拍攝小組計劃完成一部名為《你好,中國》的紀錄片,來反映古代和現代中國絲綢之路的魅力。紀錄片將向歐亞國家講述中國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文化、經貿、旅遊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他希望通過整部片子裏形形色色的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展示出絲綢之路從過去到現在的變遷,進而讓更多歐亞國家的觀眾了解到更加客觀、正面的中國發展情況。
同樣的,製片人戈沃魯欣也希望通過這次拍出的影片,展現出敞開大門的中國和敞開心扉的中國人,讓更多的外國人看到中國的美麗、好客與偉大。根納季·戈沃魯欣説:“當我來到中國,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開放的國家。我們拍攝的這部影片也是開放的,它將為那些沒有來過中國的人敞開一扇大門,讓他們願意來到你們這個非常棒的國家,體驗這裡優秀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