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對日韓有些想當然了
最近,中日韓三國之間頗有一些不和諧音,日本想借杜特爾特到訪之機拉攏菲律賓,韓國執意部署薩德……日韓的這些舉動頗讓那些希望改善中日關係和中韓關係的國人不解:為什麼我們釋放的善意信號你們視而不見?為什麼我們的多方努力你們半信半疑?
其實,在處理中日、中韓乃至中日韓的溝通與合作時,有些國人存有一些先入為主的想法,對日韓國家方向、民族性格、國民素質、民主架構有或多或少的理解偏差。換言之,越是在中日韓之間存在溝通困難、合作障礙的時候,我們就越不能只是基於自身對日韓想當然的理解,而應正視中日韓三國之間客觀存在的差異。
一是中日韓看似同文同種,實則漸行漸遠。長期以來,不管是政府還是學界,我們一直從地緣、歷史、文化等角度,側重中日韓之間地緣相近、人緣相親、文緣相通、情緣相似,將我們對國民性、民族性、文化影響等的理解罩上理想的光圈,形成中日同文同種、中韓同宗同源的錯覺。實際上,日韓近現代尤其是戰後植根于西方陣營,引入西式民主體制,追求文化多元,注重現實利益,已經形成了兼具歐美概念和元素的國家性格、國民與文化的發展現實。日韓與我們在很多方面是形似神異的。
二是中日韓國民性格存在明顯差異。長期以來,基於儒家的中庸傳統,我們一直希望三國之間能在重大外交和利益選擇上能協調一致,做出相向而行和有利於東亞一體化的選擇,卻忽視了三國在國民性和協調機制上的不同。與中國追求區域發展和繁榮的戰略格局不同,日韓的選擇更多受制于國民性,日韓國民性在戰後文化變革中,其基因具有更多的歐美國民性格和多元元素。
三是對日韓經濟發展走勢前景研判存在較大分歧。近期日本經濟的頹勢並未散去,韓國經濟的脆弱性揮之不去,我們想當然地認為日本是落日余暉,韓國無足輕重,造成一种經貿上對日韓居高臨下的俯瞰甚至是不屑一顧。實則在全球創新企業100強排名中,日本超越美國位居榜首,亞洲只有日韓和台灣地區上榜。在全球最具價值100大品牌排行榜,日韓分別以6個和3個品牌入圍,中國只有2家。現在日韓企業雖然退出了白色家電等領域,但它們依然掌握著上游核心零部件的“藍海”優勢,在環保、醫療、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蓄勢待發的創新依然值得我們學習,幾次供給側改革的成敗依然值得我們借鑒。切莫再以日本“失去的二十年”和韓國不足挂齒等“安慰”自己了,那將讓我們在未來輸在自己的誤判上。
從構築亞太自貿區大格局,深化中日韓FTA願景,形成東亞一體化認知,密切東北亞區域歸屬感的角度,我們對日韓的認識需客觀、理性、包容和互鑒,推動中日韓進一步走向溝通與合作,要正視彼此之間的不同,也要包容三方之間的異見。(笪志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