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地位不如陌生人?朋友圈裏多數子女屏蔽父母

2016-10-28 14:13:45|來源:燕趙晚報|編輯:趙妍

  原標題:地位不如陌生人?朋友圈裏多數子女屏蔽父母

  如今,微信作為一種大眾主要的交流方式,朋友圈的功能也逐漸成為人們分享生活感悟、抒發情感和交流思想的重要陣地。隨著智慧手機的普及,越來越多的父母開始用上微信,朋友圈不再是“我和同學朋友的私密場”,因此一些年輕子女逐漸“屏蔽”父母,留下“一條橫線”任家長想像。子女煩心,家長抱怨,到底是誰出了問題,又該如何化解這“一條橫線”帶來的隔閡?

  □本報記者 林建樹

  煩惱

  朋友圈裏剛發出一條心情

  媽媽的電話就打來了

  小楊老家在秦皇島,如今在石家莊上班的她很少有時間回去看父母。上大學時,她定時給父母打電話説説近況,“電話的內容是有選擇的,總是報喜不報憂,畢竟離得遠,他們見不到我,不想讓他們為我操心。”小楊説一些煩心事都是等回到父母身邊時,才和他們説起,“當面説,他們能更清楚知道我的真實心情,也不會因誤解而胡亂擔心。”

  一年前,小楊的媽媽聽朋友説使用手機微信可以和孩子視頻聊天,而不是單單聽聲音了。於是,小楊的媽媽就下載了微信軟體,並加了小楊為好友。“從此,我的微信朋友圈就不再是我隨心所欲發表心情的地方了。”小楊嘆著氣説,媽媽自從學會用微信後,只要有時間就會刷新朋友圈,而她更是媽媽的重點關注對象,一旦她有任何心情上的“風吹草動”,媽媽的電話絕對第一時間打來。

  出去玩兒,拍了賣萌自拍照發到朋友圈,媽媽打來電話:“以後拍照片別老撅嘴兒,多難看!”

  遇到煩心事兒,發了幾句感慨在朋友圈,媽媽打來電話:“怎麼了?快跟媽説説!”

  和男朋友互動,發了俏皮話兒在朋友圈,媽媽打來電話:“我看了都不好意思,這樣的話你倆私下説就好了!”

  ……

  最讓小楊哭笑不得的是,她在一次準備發朋友圈前,故意選擇了不讓媽媽查看,可發了第一遍感覺措辭不當,故刪掉再發一次,可這一次,小楊卻忘了在不允許看的一欄勾上媽媽。正在小楊以為這次媽媽終於不會再打來電話時,媽媽的電話卻“如期而至”了:“怎麼倒楣了?誰惹你生氣了?能不能解決啊?”

  “我當時都蒙了,感覺我媽媽簡直神了!這才想起來忘了勾選她的微信號了。從那以後,我只能把媽媽的微信徹底屏蔽掉,一是不想讓父母為我擔心,另外也不想聽他們嘮叨,和父母的代溝還是存在的,觀念不同,他們理解不了我的意思。”就這樣,小楊的朋友圈在媽媽的微信裏只留下了“一條橫線”。

  調查

  家長:希望通過微信等平臺拉近與孩子距離

  子女在微信中視父母如“虎狼”,但是在父母眼裏,微信卻是能夠拉近與子女間距離的新方式。

  邱女士的兒子在外地上大學,兒子離家後,她經常盼著兒子在朋友圈裏分享校園生活,一開始兒子更新得還算頻繁,可漸漸地,邱女士發現兒子朋友圈裏的新東西越來越少,邱女士為此還專門問過兒子,“他當時回答我説現在不愛在朋友圈裏發東西了。可因為侄女有一次聊天説漏了嘴,我才發現兒子的很多條朋友圈狀態都選擇了不讓我看。”為此,邱女士甚至偷偷抹眼淚,因為她覺得兒子一直十分聽話,以前從不在她面前隱瞞什麼。不過後來兒子解釋,因為此前發佈過打球受傷的照片後,發覺媽媽十分緊張。“加上有時候和同學出去玩兒,或者社團活動多,他説怕我擔心,這才把一些心情狀態分了組,不讓我看。”邱女士也理解了孩子的苦衷,“他長大了,有自己的想法和判斷,也不想事事都由我操心。”

  當馬女士去年發現無法看到讀高三的女兒的朋友圈時,還一度很苦惱,可很快她就“欣喜地”發現身邊還有不少“共患難”的家長。“我都不好意思和人家交流,這還是同學聚會時一位老同學不小心説出來我才知道的,不知道是我的問題還是她在誤會什麼,是不是她在學校的表現和家裏不一樣,怕我知道?”馬女士對此百思不得其解。

  但也有一些家長表示,不論是微信、微博還是QQ説説等空間,加子女好友只是為了便於聯繫,而自己只是默默關注,並未對孩子的朋友圈刻意監管或者提出意見,但“孩子有時很敏感”。“我一直是孩子的QQ好友,孩子發什麼東西,我就光看看,不評論,孩子也一直沒有把QQ空間對我屏蔽。可孩子上初中時,發了個好玩的狀態,下面還有他很多同學調侃式的評論,我看著挺有意思,就給點了個讚,沒想到孩子居然從那以後就屏蔽了我。”説起這事來,李先生表示很委屈,他並沒有“監視、干涉”孩子的意思,可孩子卻可能認為讓父親知道自己太多,會胡思亂想。“我也是從學生時代過來的,並沒有孩子所想的那麼古板,只是想了解了解他的想法,和他關係更近一些,多些共同話題。”李先生説。

  子女:不想讓父母有不必要的擔心

  在記者調查採訪的8位既是父母也是子女(28歲至51歲)的市民、12位純子女(12歲至25歲)的市民中,12位純子女的市民,雖有10人加了父母為微信好友,卻有11人試過將父母“列入分組屏蔽朋友圈”,有5位更是長期“拉黑”。而“雙重身份”的市民中,除2人的父母不使用微信外,其餘所有人都沒有“拉黑”父母。

  不少受訪者都説,他們一面感激父母的關心,但一面又覺得“本能上不喜歡”,“就像多了雙眼睛無時無刻不在關注著你。”“朋友圈裏都是生活瑣事,有時候就是發泄心情、吐吐槽,事後被追問反而覺得不知道怎麼解釋。”“長輩們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不一樣,不想他們有不必要的擔心。”

  而大多數既是子女又是父母的市民則表示,看到年邁的父母在自己的朋友圈分享中點讚,會覺得特別溫暖,有時還會專門轉發一些父母感興趣的信息給他們看。

  説法

  拉黑屏蔽不可取,試著換個方式溝通

  對女子在微信上屏蔽拉黑父母這件事兒,心理醫生劉玉良表示,如今的年輕人注重對個人生活的保護,朋友圈被視作自己的“私有領地”,父母通過微信過度關注或干涉孩子,會讓子女産生私生活受到干涉的感覺,久而久之就會抗拒與父母間的微信交流。而父母則是習慣了對子女的保護,所以就算在微信上,也不由自主會扮演監護人和保護者的角色,這樣就忽略了對子女私生活的尊重。正是因為雙方對微信交流的出發點完全相反,才導致了矛盾的出現。

  劉玉良認為,正是因為雙方交流溝通得不夠充分,才會引起父母對子女生活的好奇,所以子女也要理解父母的心情。作為子女不應採取拉黑或屏蔽的對抗方式,這樣會使得父母與子女更加處於對立面。如果子女感覺受到打擾,可以採取直接溝通或者微信分組等軟性方式進行解決,建立和諧的相處關係。而父母也要學會不以自己的意志去影響孩子的私生活,尊重子女在朋友圈中的隱私,試著用微信聊天而非關注朋友圈的方式去溝通及表達關心。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