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意願分化明顯 配套亟需完善——全面兩孩放開一年追蹤
新華社北京10月30日電 題:生育意願分化明顯 多項配套亟需完善--全面兩孩放開一年追蹤
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
全面兩孩政策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公報中被明確。一年過去,這一政策在各地的落地情況如何?“新華視點”記者進行了追蹤調查。
實施與預判基本吻合 大城市生育意願強于小城鎮
在9月底召開的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一次座談會上,國家衛計委副主任王培安介紹,目前全面兩孩政策實施平穩,生育狀況與政策調整前的預判基本吻合。
王培安介紹,今年我國公民的生育登記申請數量明顯增加,出生人數呈明顯增長勢頭。上半年全國出生人口831萬人,同比增長6.9%;兩孩出生比重為44.6%,與去年相比,上升了6.7個百分點。
記者在北京、廣州等大城市採訪發現,全面兩孩政策落地後,兩孩生育意願逐步釋放,不少公立醫院産科孕婦建檔一號難求。
記者近日在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産科大廳看到,張貼的通知顯示,預産期為明年6月10日前的産科建檔掛號均已沒有名額。北京朝陽區婦幼保健院産科工作人員介紹,明年5月前的産婦建檔都已滿額。
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産房護士長張慧珠介紹,門診建檔孕婦數量顯示,預産期10月份的有1300個,11月有1400個,均超過2015年全年單月最高峰1025個。
記者在一些省份的市縣調查發現,兩孩生育較為“冷清”。安徽省一縣級市衛計委負責人介紹,年初當地組織兩孩生育意願調查顯示,願意生育兩孩的佔20%,因此預計全年新增兩孩出生人口在2000人左右。但到10月份,當地同比出生增加人口僅555人,遠低於預期。
湖北宜昌市下轄的夷陵區,往年出生人口每年平均4000人左右。夷陵區衛生計生部門公佈數據顯示,今年截至7月底,夷陵區兩孩出生763人,佔出生總數28.28%,比去年同期僅增加57人。
多方配套政策面臨挑戰
記者採訪發現,全面兩孩放開後,大量符合政策家庭生育意願集中釋放,在高危孕婦處置、兒科醫生數量等方面帶來明顯衝擊:
--高齡孕婦數量明顯提升,孕産風險增加。據安徽省婦幼保健院副院長方向東介紹,為應對兩孩生育高峰,醫院專門成立了急救小組,接受全省各地轉診的危重症産婦。今年前10個月,醫院收治了200多例危重症産婦,其中絕大部分都是高齡産婦。
廣州婦女兒童醫療中心産房醫生方大俊説,高齡産婦出現難産、瘢痕導致子宮破裂、産後大出血等風險幾率增加。生育扎堆也容易帶來醫療品質難以保證,“這是一線産科醫生最擔心的”。
一名業內人士坦言,部分基層醫院對全面兩孩帶來的孕産婦風險準備不足,有的市級醫院連産科急救藥品都沒配備,有的省份助産士還存在上千人的缺口。
--兒科醫生短缺問題加劇。自去年底以來,廣州市有5家醫院因醫生離職等因素,停止兒科夜間急診。兒科限制掛號數量、暫停急診,甚至兒科暫時停診等情況,在上海、南京等地也已出現。
一些業內專家表示,儘管國家相關部門已採取恢復兒科學本科招生、加大兒科醫師轉崗培訓力度等方式,擴充兒科醫生隊伍,但兒科醫生培養週期長,同時勞動強度大、報酬收入低,導致入職人數趕不上流失人數,兒科醫生短缺困境將越來越嚴重。
--部分地區生育保險基金壓力增大。全面兩孩放開後,諸多生育兩孩的家庭也被納入生育津貼保障範圍之內,由此導致生育保險基金支出明顯增加。7月份公佈的《北京市2015年市級決算草案的報告》顯示,受實施兩孩等原因影響,北京市生育保險基金在2015年出現收支赤字1.68億元,基金壓力增大。
廣州市今年産婦數將比年初預計增加1萬人,廣州市財政部門9月底在市人大常委會上預算調整中,增加支出預算1.5億元。
一位地方人社部門負責人介紹,生育保險提供的生育津貼等待遇根據國家相關部門政策確定,只要現有政策不調整,即便基金出現收支缺口,也不會影響待遇支出標準。此外,目前全國各地生育保險基金普遍結余較多,足以承受全面兩孩帶來的基金增支問題。
年底進入高峰期 配套亟需加快擴容
南開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所教授原新介紹,由於存在前期觀望、備孕等因素,目前多數生育兩孩婦女仍處於懷孕期,真正的生育高峰至少得到今年底才會出現。
安徽省衛計委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全省掌握的在孕婦女人數同比增長約35%,其中符合政策兩孩在孕人數增加了一倍以上。因此,今年下半年新增出生人口數量,肯定要比上半年明顯增加,尤其是兩孩增加將會特別明顯。
在兩孩生育待遇保障方面,目前全國已有29個省份修改地方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女職工産假由“國家規定假期98天+生育獎勵假”兩部分構成,生育獎勵假各地明確為30天至3個月不等。比如,廣東省婦女合法生育子女可享受産假178天,最多可達208天。
北京市針對高危孕婦增多現象,明確全市三級醫院産科建檔指標80%以上要分配給高危孕婦,對於出現妊娠並發癥等高危因素的孕婦,暢通市、區兩級危重孕産婦轉診綠色通道,增強高危孕婦應對、搶救綜合能力。
華中科技大學人口研究所所長石人炳教授説,後期不少地區孕婦建檔難、兒科急診難、孕産風險等問題將進一步凸顯,尤其在大城市公立醫院,産床、醫生等配套亟需加快擴容速度。(記者李勁峰、周暢、肖思思、烏夢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