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經濟已現回暖跡象 爬坡過坎仍需“硬改革”
東北振興從未離開過決策層的關注視線。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的腳步已經走遍東北三省。
當前,東北地區經濟持續下滑,部分行業虧損加劇,人口流失嚴重、財政收入銳減,輿論高呼“東北告急”,各界廣泛關注“東北問題”、“東北現象”。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説:“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已到了滾石上山、爬坡過坎的關鍵階段”。東北轉型成功與否,直接關係到中國經濟社會轉型升級。然而東北經濟真的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嗎?東北經濟振興有哪些優勢?如何才能打破多重困局的態勢?
增速放緩不等於一蹶不振
去年,黑龍江、吉林、遼寧東北三省GDP增長呈現“墊底”態勢,吸引了全國的關注目光。面對東北經濟下行、人才流失、財政吃緊的困境,中央高度重視,接連出臺政策措施推進東北地區振興,東北地區迎難而上,激發內生動力,努力實現經濟企穩向好發展。
10月18日,國務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推進會議審議通過《關於深入推進實施新一輪東北振興戰略部署加快推動東北地區經濟企穩向好若干重要舉措的意見》和《東北振興“十三五”規劃》。李克強總理説,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就東北振興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各相關方面必須充分認識,推動東北經濟脫困向好,實現新一輪振興。
4月2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若干意見》出臺,標誌著新一輪東北振興全面啟動。
10月19日,遼寧省委書記李希主持召開省委常委(擴大)會議,要求積極推進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充分釋放創新潛能、激發內生動力,讓廣大人才、企業家在遼寧大地上施展才華、創新創業。
遼寧社會科學院産業經濟所所長張天維表示,東北經濟增速放緩卻不等於以後就將一蹶不振,東北經濟目前面臨的是週期性的波折,東北地區有豐厚的資源、有高等人才、有成熟的産業工人,這些都將是東北經注再次振興的基礎。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陳龍對中國經濟網記者表示,東北發展並非山窮水盡,東北發展的獨特優勢依然存在,且隨著國家有關戰略的實施,東北地區也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首先,東北具有諸多優勢。工業基礎雄厚,擁有一批關係國民經濟命脈和國家安全的戰略性産業;礦産、森林、土地等資源豐富、人口密度低、勞動力素質和技術水準比較高,科教、人才、基礎設施等支撐能力較強;區位條件優越,沿邊沿海優勢明顯,地處東北亞經濟圈中心,是整個東北亞地理、文化、經濟交流的樞紐。其次,與“中國製造2025”“一帶一路”等國家重大戰略相契合,東北發展新機遇不少。《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若干意見》提出,要將東北地區打造成為實施“中國製造2025”的先行區,發展高端製造業,這可充分發揮東北的工業基礎優勢,有利於實現東北工業經濟的第二次騰飛。而且東北地區位於東北亞的中心地帶,有著與俄、日、韓、蒙等國開展經濟合作的天然區位優勢。國家將東北三省定位為我國向北開放的重要窗口,以東北為重心,打造陸上絲綢之路北線——“琿春-吉林-長春-滿洲裏-俄羅斯-歐洲”,這為東北外向型經濟發展注入巨大動力。
東北經濟呈現回暖跡象
經過多套東北振興措施,東北三省經濟增速在2016年三季度呈現經濟回暖跡象。
據媒體報道,從發改委人士處了解到,東北三省第三季度GDP預期增速數據中,吉林和黑龍江都出現了較快上漲,分別或為7.9%和接近6.7%,只有遼寧依舊為負數。
2016年上半年,吉林GDP增速為6.7%,黑龍江為5.7%,遼寧為負。從上半年數據看,三省數據開始回升,其中吉林增速最高,遼寧今年以來一直為負增長。數據顯示,一季度GDP增速,黑吉遼分別為5.1%、6.2%和-1.3%,二季度回升至5.7%、6.7%和-1.0%。
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指出,需要看到,經過多年努力,東北老工業基地産業結構特徵已經發生重大變化:以工業增加值佔GDP比重來看,如吉林從44.6%上升至45.1%,提高了0.5個百分點;黑龍江則從44.7%下降至26.9%,下降了17.8個百分點。另一方面,遼寧服務業增加值比重提高至2015年的45.1%。黑龍江服務業的比重則提高至50.7%,已高於全國平均水準50.5%,明顯改變了以工業特別是重工業為主的發展模式,而且正在轉向以現代服務業為主的現代産業體系。到2015年,遼寧、黑龍江兩省的城鎮化率均高於56.1%的全國平均水準;吉林則為55.3%,這些都為發展現代服務業提供了大量需求。
振興東北要有“硬改革”
如何振興東北經濟,成為各界關切的重中之重,也凝聚了各方的智慧。專家普遍認為,實現東北經濟振興,要在充分發揮地區優勢的基礎上,改變發展觀念,實施“硬改革”,打通體制障礙,優化發展環境。
基於深入調研,著名經濟學家、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在接受中國經濟網記者採訪時表示,東北振興要著眼于整體環境,把握時機,迎難以上,更要有“硬改革”,有新思路和新辦法,特別是要打通“顯性體制”和“隱性體制”。劉世錦説,要深耕和改造東北的“制度土壤”,可以嘗試“特區辦特區”的辦法,由經濟發展和市場經濟體制建設水準較高的廣東、浙江、江蘇三省與東北三省分別對口合作,開辦特殊合作區,複製或移植東部發達地區好的體制和政策環境。此類地區間對口合作,與過去的對口支援有很大不同。主要不是給資金、給項目,而是給體制機制、給幹部,協助先換小環境,逐步影響調整大環境,最終培育適合東北再振興的土壤。
國家發改委産業所張于喆強調,振興東北經濟必須立足東北的經濟社會基礎和比較優勢,從破解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問題著手,要做好“加減乘除法”,加速産業優化升級、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優化産業發展環境。
東北振興怎麼形成一股勁兒?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認為,要形成東北振興的新動力,主要是要加大東北的開放,解決突出矛盾。首先東北在對外開放上要加大力度,國家發改委應該在東北振興的對外開放上更大力度的支持東北。二是在市場開放上,要高度重視社會資本在東北轉型升級的作用,在這方面不下大功夫,想扭轉東北的局面已經很困難了。三是在産業開放上需要有一個新舉措。
陳龍認為,打破東北困局,將資源包袱、重工業包袱等轉化為真正的發展優勢,必須轉變觀念和思路,推行系統性綜合改革。在觀念和思路上,首先要從依靠支持轉到挖掘自身潛力、激發內在動力上來。僅靠國家層面支持援助、靠財政和金融體系的輸血,並不能拯救東北經濟。通過政府的自我改革,創造良好的營商環境,增強市場活力。其次,要從沿襲下來的産業分工思維轉到區域、産業融合發展上來,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構建特色鮮明的現代産業集群。
而更重要的推行系統性綜合改革,則需突出抓好五點:其一,簡政放權與能力建設相結合,加快推進政府綜合改革;其二,國企綜合改革先行先試,盤活資産、激發活力。設立國企綜合改革試驗區,儘快在國企改革的關鍵問題上實現新突破;其三,推動財政綜合改革,統籌財力分配;其四,實行創新支持機制綜合改革,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其五,培育民營經濟,優化東北地區企業所有制結構。(記者 馬常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