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耀:“互聯網+公益”給中國公益事業帶來一場革命

2016-10-31 21:14:02|來源:新華網|編輯:楊玉國

王振耀:“互聯網+公益”給中國公益事業帶來一場革命

由中央網信辦網絡社會工作局主辦、新華公益承辦的“互聯網+公益”系列訪談首期開錄 ,圖為訪談現場。

  “‘互聯網+公益’給中國公益事業帶來一場革命”。近日,由中央網信辦網絡社會工作局聯合新華公益打造的“互聯網+公益”系列訪談首期開錄,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院長王振耀做客新華訪談與網友交流時表示。

  “互聯網+”顛覆了許多行業的傳統模式,公益慈善也不例外。公益行業在潛移默化中不斷加入互聯網元素,從傳統公益模式向新型公益模式發生轉變。據有關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個人捐助中的移動端用戶高達84%—85%,已經凸顯出中國式互聯網公益的結構特徵。

  “互聯網+公益”:讓信任不再有危機,讓救助不再有國界

  “傳統公益模式中存在一個問題,就是每一位愛心人士在把錢捐出去的一剎那,他仿佛與慈善項目失聯了。”王振耀表示,而互聯網可以讓愛心人士從捐款的那一刻起不斷得到反饋。

  社會的痛點也是公益的起點,一個新的公益時代到來了——“互聯網+公益”,這也是公益事業的一場革命。

  當公益事業遭遇互聯網,王振耀分享了幾大標誌性事件:

  在國內,1998年,我國發生特大洪災,國際國內集中對長江、松花江、嫩江等受災地區進行捐贈和支持。當時,互聯網並不是很發達,主要是採取傳統的捐助方式,中國國內的捐贈約40億人民幣,國外的捐贈約30億人民幣,這是國內捐贈第一次超過國際社會捐贈。

  另外一個重要事件,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救災,網友通過網上捐贈已經是相當普及了。

  在國外,2014年底發生的印度洋海嘯,是中國社會第一次大規模向國際社會進行自然災害救助,救助金額達到6億人民幣。隨著和國外救災信息的對接,國內的互聯網+公益,包括災害救援、災害信息已經發展得具有相當規模了。

王振耀:“互聯網+公益”給中國公益事業帶來一場革命

由中央網信辦網絡社會工作局主辦、新華公益承辦的“互聯網+公益”系列訪談首期開錄 ,圖為訪談現場。

  在公益中植入互聯網因素已成常態

  中國公益和互聯網的對接,和國際社會的對接,其實是通過幾個大的救災事件來實現的。在救災事件當中,開始形成了一個越來越發達的捐贈機制和參與機制。隨著捐贈機制和參與機制的成熟,“互聯網+公益”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並且滲透到每個人的生活中。

  王振耀認為“99公益日”就是一個很好的嘗試,它架起了一個很好的平臺,動員了全社會廣泛參與。去年首屆 “99公益日”,社會公眾的募款額超過1億元,今年翻兩倍到3億元,全社會獻愛心有了固定的平臺和形式。此外,在解決專項救助方面,像阿裡巴巴做的“公益寶貝”,針對孤兒的大病醫療保險進行救助,通過互聯網的平臺,每個企業僅僅需要捐一點,就可以有效解決幾十萬孤兒的大病醫療保險問題。專項救助也成效顯著,有些特殊的案例,像“愛心媽媽”,很多救助個案需要幾十萬甚至幾百萬捐助,通過互聯網把消息公佈出來之後,有的救助在24小時之內就把需求的資金募集到了。

  “這在過去是不可思議的,不可想像的。”王振耀感嘆。“互聯網+公益”現在在公益界已經成為一個常態。互聯網給整個公益界帶來了改變,各種各樣的公益式的、參與式的討論都植入了互聯網的元素,可以説,如今,沒有互聯網很多公益活動很難推行。

  互聯網公益的社會價值越來越凸顯

  隨著公眾對於公益活動的參與度越來越高,公益使互聯網的社會價值越來越凸顯,同時也對從事公益事業的機構和從業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眾參與的方式以及公益組織內部管理等要素越來越複雜了,都離不開互聯網。互聯網技術對項目管理、財務管理、信息透明,甚至對業績考核都産生了深遠影響。所以,互聯網對公益機構內部管理也會帶來一場歷史性的變革,做好這一工作,需要很多的專業知識,“我們需要適應。”

  王振耀説,在對公益人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時,政府也加強了監管。民政部已經公佈了13個互聯網募捐信息平臺,在這方面我們國家應該説走在了前面,發達國家到現在還沒有很多經驗。

  另外,王振耀建議,有關監管部門要建立更多公益類的標準。在保障信息透明讓公眾建立信任的同時,又要保障捐贈人和受助人信息安全,不至於造成對他們的傷害。

  互聯網的技術層出不窮,政府的監管也要跟上互聯網技術的變化。“不要認為監管就是約束。”王振耀認為,監管其實是為了讓大家更規範,也為了保護捐款人、受助人、慈善組織等。

  互聯網將從多個方面改變公益的生態和公益的形態,隨著越來越多的公眾尤其是年輕人的參與,更多善心的表達將通過互聯網平臺來實現。王振耀認為,“我們應該迎接這樣一個時代,應該推動這樣一場變革,在一定程度上引領互聯網的發展。”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