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韓國學者:樸槿惠遇執政最大危機,她將這樣應對

2016-10-31 16:08:52|來源:國際在線|編輯:梁生文

  10月24日,韓國JTBC電視臺爆出沒有任何政府職務的樸槿惠親信崔順實涉嫌干政的事情,引爆了韓國輿論。樸槿惠也因閨蜜崔順實 “干政”醜聞面臨執政以來最大的政治危機。

  據韓國憲法規定:“除非犯內亂或外患罪,總統可享不受罰特權”。也就是説樸槿惠除非自己願意,否則是不會因輿論或反對黨的要求而下臺的。雖然如此,如若她對“親信干政”處理不好,不僅會影響到她在剩下一年四個多月的總統任期中的統治力量,還有可能賠上她的政治前途,她也可能成為韓國歷史上“最無能無力”的總統。

  “崔順實門”的要點是什麼

  媒體和民眾在“崔順實門”事件中對崔順實的關注點主要集中在如下兩點。第一,崔順實是否介入青瓦臺和政府的“人事任免”,且插手過國家機密文件。第二,崔順實是否利用與樸槿惠的關係,迫使幾家大企業捐款,並使部分捐款最終流入自己的“皮包公司”。

  問題的關鍵在於包括筆者在內的韓國民眾的不滿情緒將何去何從?在此事件中韓國民眾主要的疑慮在於樸槿惠是否真的被崔順實“操控”。如若真如此,這將成為韓國建國以來聞所未聞的最大國家政治笑話。普通民眾還未等檢方 “特別檢察組”公佈調查結果,就紛紛開始質疑樸槿惠的國政運營資格,不少人還要求對樸槿惠進行“彈劾”甚至要她立即“下臺”。

  韓國正在進行五大政戰

  歷屆韓國總統都逃脫不了“親信問題”的困擾。“親信問題”通常會在五年的總統任期中第四年的執政末期發生。如金泳三總統的兒子“金賢哲”、金大中總統的兩個兒子金弘業和金弘傑、盧武鉉總統的哥哥盧建平、李明博總統的哥哥李相德等,他們都是到第四年的執政末期被曝出有非法資金、洗錢以及收受賄賂等犯罪問題,從而導致每位總統在執政末期出現“跛腳鴨(lame duck)”現象。

  樸槿惠執政末期的“親信問題”還有五大“政戰”的背景:第一,青瓦臺與媒體之間的“言論主導權政戰”,這次牽涉其中的媒體主要是韓國傳統三大報紙的“朝鮮日報”;第二,青瓦臺與反對黨之間的“大選執政政戰”;第三,青瓦臺與執政黨之間的“大選分派政戰”;第四,青瓦臺與“從北勢力(新朝鮮派)”之間的“意識形態政戰”;第五,青瓦臺與朝鮮之間的“南北輿論戰爭”。其中青瓦臺(民政首席秘書禹炳宇)與朝鮮日報(宋熙永主筆)之間的“言論主導權政戰”剛告一段落,8月30日朝鮮日報“宋熙永主筆”被辭職,10月30日民政首席秘書禹炳宇也被開除。宋、禹的結局並不意味著青瓦臺與媒體主導權之爭的結束,相反這只是剛開始而已。第二和第三的“大選政戰”還沒有正式開始,第四和第五的自從南北分離以來就一直沒有停止過。

  樸槿惠政府將如何應對

  為維護任內的統治力量和顧及自身政治前途,政爭鬥士樸槿惠已開始採取措施。

  首先,10月25日,樸槿惠發表了《致國民書》,就關於近日爆發的“親信干政”爭議向韓國國民鞠躬致歉。但韓國民眾認為,樸槿惠的解釋和道歉是“單方性”的且“誠意不足”,難以被接受。

  其次,通過操縱媒體提出質疑,涉事電腦是否真的歸崔順實所有。韓國民眾關注“崔順實門”主要是從10月24日韓國JTBC電視臺報道,在“有可能是崔順實本人使用的個人電腦中發現了共44份總統演講稿等200多份文件”。該報道並不完全確認這部電腦是她的。

  再次,10月27日,為了確保崔順實“幕後干政”內幕調查的公正性,成立了包括15名檢察官在內的數十名成員組成的“特別檢查組”。為確保調查的公正性,該調查組獨立開展調查,只向檢察總長報告調查結果,不報給法務部長官(部長)預防反對黨與輿論的誤解。

  第四,10月30日,樸槿惠對首席秘書團隊進行了大換血。樸槿惠先受理了秘書室主任李元鐘、政策調整首席秘書安鍾范、政務首席秘書金在原、民政首席秘書禹炳宇、公報首席秘書金聲宇、青瓦臺總務秘書李在萬、青瓦臺附屬秘書鄭虎成,以及國政宣傳秘書安峰根的辭呈。

  第五,10月30日,執政的新國家黨(韓國稱新世界黨)召開最高委員會緊急會議,會議作出決定要求樸槿惠成立“舉國中立內閣”,以應對“崔順實干政疑惑”的風波。執政黨呼籲檢方徹底調查10月30日上午已回國的崔順實,加緊調查“親信干政”有關的所有人士和機構。

  如崔順實“親信干政”罪名坐實,這將是樸槿惠的最大錯誤。但樸槿惠並不會束手就擒,她還會找機會反擊。

  樸槿惠還將會出臺哪些政治措施來反擊呢?筆者認為等“特別檢查組”公佈調查結果後,她還有可能會考慮如下幾種措施:一、接受“舉國中立內閣”改組內閣,並再改組青瓦臺;二、對國民再次誠懇道歉;三、選擇自退執政黨,拋棄新國家黨(韓稱新世界黨)黨籍;四,再次主張“修改憲法”,但宣佈不參與該修憲進程。(金相淳:東亞和平研究院院長、統一部海外教育委員兼北京協議會會長、察哈爾學會研究員、鳳凰衛視國際嘉賓)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