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裹挾下的摩蘇爾平民,肉盾還是籌碼?
從10月17日開始,伊拉克聯軍展開了對摩蘇爾的收復戰,到目前為止已經有兩個多星期。在這段時期內,摩蘇爾的戰況並未出人意料,面對聯軍近10萬人的重重包圍和層層擠壓,城內的5000多名IS武裝分子雖然想盡了各種辦法負隅頑抗,但從長遠來看,摩蘇爾被聯軍奪回只是時間問題而已。現在令國際社會棘手的是,摩蘇爾城內平民的處境。
摩蘇爾原是伊拉克除首都巴格達之外的第二大城市,人口密集,在2014年IS極端組織剛崛起時,就被其在短時間內佔領,城內大多數居民未能及時逃離。在摩蘇爾收復戰打響以前,城內約有100萬平民。隨著戰事的推進,現在有很多平民已經擺脫了IS的控制,但是仍有大量的平民被IS武裝扣住而無法外逃。據最新戰局報道,面對聯軍的推進,IS武裝在逐步放棄摩蘇爾週邊的村莊前,會有意識的將村民驅趕進摩蘇爾的城區。
可以輕易的看出,IS的首要目的,無疑是要把平民作為“肉盾”。他們或把平民和作戰人員混編在一起,同吃同住;或者將平民安置在重要目標如軍火庫、指揮部的周邊,一旦聯軍發動攻擊,則會造成大量的平民傷亡;IS希望以此來限制聯軍的優勢空中火力和遠程火力的發揮,以便於為己方爭取時間。
但是筆者認為,IS扣留平民應該還有一個目的,那就是在關鍵時刻以此為籌碼與聯軍討價還價。裹挾平民確實能讓對方投鼠忌器,但也會給己方帶來困擾。撇開道義上的指責不説,多一個人就多了一張吃飯的嘴,掌握過多的平民會給自己的後勤帶來巨大的壓力,加速儲備物資的消耗,從而縮短堅守的時間。因此在圍城戰中,守方往往會先一步疏散人口,而攻方則會阻止對方疏散人口。同時在摩蘇爾,平民也不會甘願充當“肉盾”,總會有人尋找機會逃跑,所以為了保持對平民的控制,守方就不得不分出大量的精力,這對於早已兵力捉襟見肘的IS武裝來説,無異於雪上加霜。
明眼人可以看出,聯軍奪回摩蘇爾已是定局,城內IS的高層肯定已經在思考自己的後路,當今之局面,不論是固守待援還是強行突圍可能性都不高,所以這些平民則可能成為IS為自己的後路準備的籌碼。考慮到戰事剛一開始,就有消息稱,美國和沙特阿拉伯向IS武裝分子提供從摩蘇爾撤離至敘利亞的安全走廊。當時筆者就認為,這是美國和其盟友在進行“圍三厥一”和“禍水外引”的策略,此做法既可以降低IS抵抗意志,減小本身所受的阻力和潛在的平民傷亡。也可以加強原敘利亞IS的力量,增加其繼續抗爭的資本,以盡可能的延緩俄羅斯與阿薩德政權控制敘利亞大局的腳步。如果這一推斷是正確的話,那麼在摩蘇爾之戰的收官階段,一旦殘余的IS提出以城內平民的安全為籌碼,向聯軍換取一條離城的安全通道之類的條件,那麼聯軍接受的可能性還是比較高的,而且幾乎可以確定的是這條通道將通往敘利亞境內。原因如上所述,一來可以避免大量的平民傷亡而引發人道主義危機;二來也可以降低自身奪城的阻力;三來還可以將“毒蛇”放進鄰居的“院子”裏,給俄軍和敘政府軍製造麻煩。當然,這樣的談判即使存在,也會在私下裏進行,外人將很難窺其全豹。(蘭順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