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PMI數據看經濟:短期向好 供給側改革須持續
圖片來源:國家統計局網站截圖
中新經緯客戶端11月1日電(時晨)國家統計局今日公佈數據顯示,10月份,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與非製造業商務活動指數實現雙升。10月份,製造業PMI為51.2%,比上月上升0.8個百分點,創26個月以來新高;非製造業商務活動指數為54.0%,比上月上升0.3個百分點,是今年以來的高點。對此,有專家分析指出,短期數據向好符合預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須持續進行。
許維鴻:符合預期 會反作用於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
中航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許維鴻在接受中新經緯專訪時指出,PMI數據向好符合市場預期。三季度以來,經濟回暖現象比較明顯,一是煤炭等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升;二是企業投資熱情有明顯提升。
對於PMI數據持續回暖的原因,許維鴻分析,本輪經濟恢復週期將近2年,相對以往,國家並沒有簡單地用貨幣寬鬆政策或者擴大財政投資來解決經濟問題,而是讓經濟有相對較長的恢復時間,符合經濟規律。
展望未來經濟走勢,許維鴻認為,短期數據向好“給進一步深化改革帶來信心和底氣”,但經濟領域幾個核心問題仍然在改革深水區進行。短期數據向好實際上對貨幣政策、財政政策施加了反向作用力,即“貨幣政策會持續收緊,如債轉股、去杠桿等過程;財政政策方面會繼續去産能,加大PPP建設力度,促進地方政府創新投資能力。”
李迅雷:房地産行業帶動作用明顯 供給側改革須持續
海通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在接受中新經緯專訪時指出,PMI數據向好與今年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有關。他指出,今年以來,房地産開工面積明顯增加,房地産銷售額較高,對相關行業起到了明顯帶動作用。此外,10月份非製造業商務活動指數達到較高水準,説明服務業比重上升。“總體上看,2016年中國經濟實現增長6.7%的目標可以實現。”
李迅雷認為,一方面,在當前人民幣貶值情況下,如果大宗商品價格進一步上漲,會提高企業成本,抑制企業需求;另一方面,如果房地産投資回落,需求減緩,企業面臨盈利壓力。所以,“不能只看到數據向好的短期現象,還應嚴格按照供給側改革要求進行去産能、去杠桿、去庫存,從整體上改變産能過剩的局面。”
卞永祖:實體經濟發展顯成效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研究員卞永祖對中新經緯客戶端表示,10月份製造業PMI數據説明國家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取得初步成果,供給側改革中的“去産能”進展明顯,煤炭價格反彈,鋼鐵業復蘇,帶來製造業的整體復蘇。
卞永祖指出,近期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持續走低對出口有利,“全球來看,有些國家製造業陷入危機,這也給中國的出口帶來機會。”
此外,卞永祖指出,經濟發展仍存變數,一是目前國際環境並不明朗,全球經濟並不穩定;二是國內大宗商品市場如石油、鋼鐵等價格回升,會對企業經營成本造成影響;三是部分地方經濟發展放緩,影響企業轉型升級進程。“如果只是諸如鋼鐵等傳統行業復蘇,而新行業發展滯後,會對國家經濟長久發展帶來影響。” 卞永祖提醒説。(中新經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