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華媒:人口負增長 日本解決少子化再遭遇危機
中新網11月1日電 日本新華僑報網日前撰文稱,嚴重的人口危機,已經將日本推到了懸崖的邊緣。最近,日本總務省發佈的2015年人口普查終值顯示,日本總人口為1.27億人,比2010年調查結果少了0.8%。
文章指出,這是1920年日本開始人口普查以來,首次出現負增長的結果。日本學者稱,如果按照這個速度減少下去,日本別説什麼重新崛起,恐怕不久的將來就會淪為不見人影的“鬼國”。
一直以來,“高齡少子化”作為日本人口問題的表現,是導致日本經濟衰弱、社會不穩的主要原因。歷屆日本政府提到“重振日本”,都會把解決“高齡少子化”擺在優先位置。
“高齡化”基本是難以改變的趨勢,可是“少子化”解決得怎麼樣,卻是考驗政府能力的尺規。不得不説,日本政府在這方面的表現只能用“手足無措”來形容。
文章稱,本來兒童就越來越少,而現有兒童還因保育園設施嚴重不足而無法入園,不得不騰出父母一方來專門照顧(日本沒有祖父母照顧孫子孫女的傳統),叫日本人如何敢生。這些長期入不了園的兒童,在日本被稱為“待機兒童”,已經引發廣泛擔憂。
很多日本政客競選時喊出“將待機兒童歸零”的口號,在政治上賺得盆滿缽滿。可是最後一看結果,“待機兒童”的隊伍卻是越來越長。
文章分析指出,有人或許會問,解決這麼個問題真的就這麼難嗎,多建保育園不就完了!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有些事情僅靠政府的堅定決心與強力推動是不夠的,還需要廣泛的社會共識。而日本社會缺乏的就是這種解決人口危機的共識。各地正在掀起一浪高過一浪的抵制修建保育園運動。
日前,兵庫縣蘆屋市、東京都武藏野市和千葉縣市川市等多地先後發生民眾抵制建造保育園的大規模群體事件。這種現象在日本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但是其連續性、多發性和普遍性還是讓人驚訝。
縱觀各地風波,都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一是事件均以堅決抵制的當地民眾勝利而收場,建園計劃無奈擱淺;二是民眾所持理由一致,既産生噪音、增加交通隱患,又會導致房價下跌。類似事件不僅凸顯出日本各地政府在解決保育園不足方面存在的缺陷,還讓外界透過表像逐漸看到了背後更多的文化性、社會性成因。
文章分析稱,第一,內斂的民族性格導致了扭曲的“安靜觀”。日本社會整體有序,得益於國民注重保持較為良好的公共人文環境,“靜”是其中關鍵詞之一。然而過猶不及,過度安靜和內斂不但讓日本社會缺乏必要的活力和人氣,也形成了日本人特有的“安靜控”。
為此,越來越多的日本人將孩子十分正常且充滿童真的喧鬧聲,視為一種傷害他人身心的“垃圾”,缺乏足夠的包容和體諒。類似此類,高舉“交通隱患”反對旗幟的日本人也層出不窮。以至有學者指出:這些安靜癖、安全癖是病,得治!
文章隨後指出,第二,少子化和“小家庭”模式讓日本成人漸失了與孩童的交流能力。日本母嬰産業和育兒文化近年頗受外界肯定,但這並不代表成人與孩子保持著良好溝通。
關西學院大學的學者橋本就表示,隨著老人和以獨子為背景的“核家族”增多,更多日本成人開始對家族以外的孩子産生抗拒感,並缺乏與兒童情感互動和言語交流的熱情及技巧。在越來越多民眾眼中,保育園落戶本地成了一次“外來侵襲”。試想,心裏已經立起一堵墻,嘴裏怎會説出“同意”二字?
第三,日本的社區和地域交流匱乏,民眾間冷漠感徒增。無論是經濟發展速度還是民眾意識心理,日本都進入某種“後現代”階段。
在人口銳減、生存壓力增大、時代閉塞感增強等各種社會問題交織下,社區看似一團和氣,實則往來減少、人人自顧,難以實現相互理解,這也是日本民眾面對建園卻出現“地價下滑”等奇異聲音的主要原因。
文章最後指出,無疑,日本要改善“少子化”,解決“待機兒童”問題是繞不過去的坎。而在這個基本問題上,日本社會就已經陷入了舉步維艱的困局,可見解決人口危機之難。
“後現代”社會裏,很多問題僅靠以前那種硬決心與硬政策恐怕難以湊效,只有先從達成社會共識入手,才能有所成效。
(原標題:日華媒:人口負增長 日本解決少子化再遭遇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