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軍售+核技術 日本能否拉攏印度對抗中國?

2016-11-07 19:13:56|來源:國際在線|編輯:靳松

  今天,有兩條消息相當奪人眼球:一條是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將於11日與到訪的印度總理莫迪簽署協議,向印度提供民用核技術。香港《文匯報》報道稱,在與日本達成類似協議的國家之中,唯獨印度沒有簽署《核不擴散條約》,因此該協議在日本國內引起不少爭議。另一條消息是,印度最快今天會通過向日本購買12架US-2i型兩棲救援機,而這將是日本解禁出售軍備以來的首宗海外交易。

  近來,日本對外政策的一系列舉動越來越出格。這次日本跟印度套近乎,又想幹什麼呢?筆者認為,作為一個無利不起早的國家,日本此舉有三大意圖:

  首先是為因福島核電站事件顏面掃地的日本核工業站臺。2011年發生的“3·11”地震中,日本福島核電站發生核泄漏事件,暴露出日本在核電站建設的技術、管理、思路等方面的嚴重缺陷,令世人驚詫。而罪魁禍首——東電公司在此問題上暴露出的一系列醜聞更是給日本核工業以重擊。在“3·11”事件後,日本本土不再興建核電站,其國內市場基本消失。在此情況下,日本充分發揚“已所不欲,偏施於人”的精神,賣力地向越南推銷核電站。這次向印度轉讓民用核技術,也是為其推銷核電站作鋪墊。

  其次是為海外軍售做準備。在日本聲稱向印度提供核技術之際,印度國會開始討論向日本購買兩棲飛機的議案,這個時機巧合得不由讓人懷疑其中有貓膩,不能排除雙方就此問題進行博弈的可能性。對於日本來説,這筆“武器出口三原則”修改後的首個交易非常重要:日本武器由於價格高昂、無升級空間、過於精密導致可靠性偏低且未經歷戰場考驗等缺陷,其銷售前景並未像日本政府預估得那麼樂觀。繼向英國推銷反潛巡邏機失敗後,日本向澳大利亞推銷潛艇又鎩羽而歸,對於日本這樣一個輸不起的國家來説,此次印度的軍售訂單不容有失。因此提供民用核技術給印度,也是日本的籌碼之一。

  當然,日本之所以對印度如此拉攏,其主要目標還是中國。從US-2飛機本身可以看出,這款僅次於中國AG600水上飛機的世界第二大水上飛機可以用於海上救援,也可以用於海上巡邏,甚至是反潛作戰。該機裝備了採用高頻/甚高頻/超高頻和衛星通信系統、全球定位/慣性導航系統、目標搜索雷達和前視紅外夜視裝置及湯姆遜/DASA公司生産的“海上霸王”雷達,可以有效提高印度在周邊海域甚至遠洋的態勢感知及控制能力。

  日本認為,近年來,隨著中國海權的發展,中印兩國在印度洋和南海的海權矛盾將會出現。為了挑撥中印關係,更為了通過印度在海上遏制中國,向印度出售兩棲飛機是一樁合算的買賣——日本在與中國的海上權益博弈中已經越來越處於下風,繼南海仲裁案無果而終後,日本航空自衛隊飛行員在東海上空向中國海軍航空兵挑釁又被“吊打”,日本已經充分認識到憑一己之力,無法在道義和軍事領域與中國展開對抗,因此拉攏印度成了其必然選擇。

  鋻於印度薄弱的後勤保障及維修能力,日本向其出售軍火還能在售後服務方面再賺一筆。不過從長遠看,日本向印度出售成套主戰兵器的可能性不大——那是俄羅斯和歐洲,也許還要加上美國的勢力範圍,日本想染指還不夠格。此外,精細昂貴且無實戰經驗的日本貨,印度未必看得上。但是在日本的優勢産品,比如雷達及電子戰裝備和通訊器材方面,印度還是有所需求的。一些後勤保障裝備,比如軍輔船、中小型運輸機,也可能出現在日本售給印度的軍火清單上。

  然而,印度在南海問題上的立場,已經充分説明其不會被日本的挑撥所打動。原因很簡單:中印同為發展海權的陸海複合型國家,在這方面與海洋霸權國家美國有著較大矛盾。中印如果就海洋爭端全面對抗,美國將會坐收漁人之利。一旦中印在爭鬥之中有一個倒下,美國必將集中力量對付另一個。因此中印在海權領域的矛盾是有限的。然而日本還是一廂情願地想拉印度與中國全面對抗,除了説明其對中國的惡意,也説明這個國家在戰略領域依然不及格。(作者: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特約研究員 馬堯)

標簽:安倍晉三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