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多彩貴州與星空對話 零距離感受 “中國天眼”(組圖)
坐落于貴州平塘的“中國天眼”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金近):人類從遠古走向中古,經過探索與發現,步入近代。他們探索著這個世界,並思考著孕育這一切的宇宙。航天技術的誕生和發展,為人類探索宇宙提供了先進手段和良好條件。自第一顆人造衛星成功發射後,在短短不到半個世紀的時間裏,人類對太空的探索已取得了飛速發展。從人造衛星的應用到星際探索,從月球探險到火星勘探計劃再到彗星“深度撞擊”。航天科技可以讓人類伸手觸及到外層空間,而射電望遠鏡則可以讓我們探測脈衝星、中性氫、黑洞等來自宇宙的信息,甚至有更大機會捕捉到外星生命的信號。
2016年9月25日,“中國天眼”——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在貴州平塘落成啟用,FAST是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産權,世界最大單口徑、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它的建成標誌著我國在天文學和空間探測研究領域邁上了一個新的高度,同時也對在科學前沿實現重大原創突破、加快創新驅動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2年逐夢“中國天眼”
射電望遠鏡的歷史只有短短80多年,卻經歷了從小口徑到大口徑、從單天線到多天線、從米波段到毫米波段、從地面到太空的發展過程。“中國天眼”—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是中國科學院和貴州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十一五”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據介紹,FAST項目從提出計劃到落成啟用,歷時22年,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主持,全國20余所大學和研究所共同參與,項目採用我國科學家獨創的設計結合貴州南部喀斯特洼地穩定而獨特的地形條件而建成的一架高靈敏度的巨型射電望遠鏡。FAST與號稱“地面最大的機器”的德國波恩100米望遠鏡相比,靈敏度提高約10倍;與排在阿波羅登月之前、被評為人類20世紀十大工程之首的美國阿雷西博305米望遠鏡相比,其綜合性能提高約10倍。
近天眼須“靜默”
由於FAST是被動接受微弱的宇宙電磁信號,極易受到電磁干擾,即使用手機打一個電話,也會對其造成影響。據貴州大學物理學院教授、中科院國家天文臺-貴州大學天文聯合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張志彬介紹,FAST望遠鏡是單口徑望遠鏡,它探測的波段是在70兆赫茲到3000兆赫茲。而人們使用的手機波段恰好都在FAST探測的範圍裏。因此,為確保射電望遠鏡工作中不受干擾,根據有關規定,以FAST臺址為圓心、半徑5公里的區域為核心區,自2016年11月1日起永久關停FAST電磁波寧靜區核心區內公眾移動通信基站,成為永久的“靜默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