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職稱改革不妨拿外語和論文破題

2016-11-07 09:17:14|來源:長沙晚報|編輯:王瑞芳

  11月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十九次會議上,多項改革方案新鮮出爐,其中一項就是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突出品德、能力、業績導向,克服“唯學歷、唯資歷、唯論文”傾向,科學客觀公正評價專業技術人才。江蘇也將完善職稱評價辦法,向具備條件的地區和用人單位下放職稱評審權。 (11月6日《現代快報》)

  職稱評審制度被詬病由來已久。書教得再好,只要沒有論文,大學老師也難評副教授、教授;手術做得好的醫生不一定職稱高,職稱高的醫生手術未必做得好,醫生們自己都説,看病最好是找副主任醫師。這些怪現象的背後,折射出職稱評定規則的不合理。 

  評過職稱的人都知道,刊發論文、英語過級是職稱評審中的兩個重要環節。但問題是,“唯外語和論文論”背後,暴露出的種種亂象説明,職稱評審往往與實際相去甚遠,不僅不能客觀公正地證明參評人員的實際能力,而且讓參評人員將大量精力、時間甚至“額外經費”耗費在論文和外語上面,極不利於專業人才的成長和發展,可謂是到了非改不可的時候。 

  對於因職稱評審而派生出的“論文造假”“論文代寫”“論文刊發版面費”“外語替考”等亂象,大家其實已經心照不宣,也知道關鍵緣由在於各個行業的職稱評審無法跳出“唯外語和論文論”的窠臼。事實上,由於職稱與工資、晉陞等待遇直接掛鉤,即便有識之士,也無法擺脫“唯外語和論文論”的職稱評審考核路徑。加之刊發論文級別、數量、字數等都有要求,一併讓參評者身心俱疲,勢必或多或少影響到實際工作,造成主次顛倒。

  客觀而言,職稱評審制度改革難度很大,必須做好頂層設計,先試點,再推廣。不搞“一刀切”,要跳出“唯外語和論文論”窠臼,提倡與工作需求相結合,創新在一線、成果在一線,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職稱評價體系,讓真正有能力、有才學的年輕人脫穎而出。例如搞新聞專業的,職稱評審中應淡化“唯外語和論文論”評審,以采編的新聞作品為依據,這豈不是更能經得住各方考驗? 

  常言道,“英雄不問出處”。用在職稱評審上,就應當以能力為導向,不搞“唯外語和論文論”。考核綜合能力才是職稱評選最主要的標準,刊發論文或者英語級別只是其中一個“研究”方向,不應過分放大。畢竟,任何人才和能力評價機制,都不該與社會對個體價值考核評價的多樣性、多元化這一科學的改革路徑相悖。(祿永峰)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