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氣候專家:氣候變化事關全球安全 中國經驗值得借鑒

2016-11-08 14:39:35|來源:中新網|編輯:賈雪靜

  中新社柏林11月7日電 摩洛哥當地時間7日正式開幕的馬拉喀什氣候變化大會是《巴黎協定》生效後舉行的首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會議。那麼,本屆大會可以為改變人類和地球的命運做些什麼?如何評價中國節能減排的貢獻?

  圍繞相關問題,中新社記者專訪了國際著名氣候問題專家、德國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創始人兼所長舍爾恩胡伯(Hans Joachim Schellnhuber)教授。

  氣候變化事關全球安全《巴黎協定》應儘早落實

  作為全球最早研究氣候變化影響及其對策的科學家之一,舍爾恩胡伯是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資深成員,並擔任德國聯邦政府全球環境變化科學諮詢委員會共同主席等職務,是德國政府和歐盟的氣候高參。

  舍爾恩胡伯舉例談及當前氣候變化的嚴峻程度。首先,極端天氣現象已經在全球範圍內愈演愈烈;其次,人類影響導致的氣候變化造成不同地區作物欠收風險也在抬升;第三,使用化石燃料所排放的污染物導致了嚴重的健康問題;第四,以上三項因素疊加在一起,還將導致那些本已陷入不穩定狀態地區的衝突狀況和難民潮愈演愈烈……“這也就牽涉到了全球安全。這份問題清單還可以繼續列下去。”

  具體到馬拉喀什大會的主要任務,舍爾恩胡伯指出,各國必須就落實《巴黎協定》的路線圖以及如何核算減排量等相關規則達成一致,並需要圍繞氣候資金展開談判,亦即發達國家支付給發展中國家、用於後者應對和適應氣候變化的資金。

  “這些聽上去有些‘偏技術’,但卻非常重要。”舍爾恩胡伯表示,目前絕大多數國家已認識到氣候變化的風險正在集聚且規模驚人,但是,“理念必須得付諸實施。”

  本世紀有望達致“碳中和”速度是成敗關鍵

  談及《巴黎協定》2050年前後達到“碳中和”(又稱凈零排放,指人類的碳排放全部得到抵銷)的目標,舍爾恩胡伯稱之為“可實現的目標,儘管存在著巨大的挑戰”。他指出,所需的技術基本已成型,需要的是實現規模化擴張。

  舍爾恩胡伯特別提到,當年《京都議定書》從達成到最終生效用了近8年時間,《巴黎協定》只用了不到一年。如此眾多的國家,特別是像中美這樣重要的碳排放國,在如此短的時間內批准了該協定,表明各國對待《巴黎協定》是嚴肅認真的。

  “但《巴黎協定》本身並不是應對氣候變化的終點,而只是一場‘長征’的起點。”舍爾恩胡伯提醒,各國在協定生效前提交的自主減排目標離實現將全球變暖控制在2攝氏度之內的目標還遠遠不夠。根據協定,2018年將對減排情況進行第一輪盤點。到那時,很可能需要制定額外的減排措施。

  “與此同時,《巴黎協定》將向研究機構和企業的研發人員釋放信號,讓他們看到新一輪綠色工業革命中的經濟機遇,從而推動清潔能源技術發展。這方面的重要程度絲毫不亞於各國在政治層面的努力。”舍爾恩胡伯強調,應對氣候變化的成敗,“速度是決定性的”,因為行動得越晚,應對氣候變化成本就越昂貴,氣候變化的形勢也就越嚴峻。

  中國經驗值得歐盟和德國借鑒

  談及中國國內節能減排的實踐,舍爾恩胡伯表示,中國不乏值得歐盟和德國學習借鑒之處。

  “譬如目前中國通過産業政策和相關法規,在大城市快速推廣電動汽車,這方面值得德國和歐洲效倣。”他表示,反過來,中國也可以從歐盟過去的教訓中獲益。中國應避免重蹈歐盟在碳排放交易上的覆轍——如果希望讓整個體系有效運轉,為二氧化碳制定最低價格是必要的——而歐盟至今缺少這一定價。他亦提醒,中國規劃新火電廠時需要三思。

  “中國近年來正在建立一套龐大的碳排放交易體系,並在顯著提升能效,這令人感到非常振奮。”舍爾恩胡伯表示,歐盟也具有廣泛的多元性、創新性、具有透明度的減排計劃等優勢,“中國能向我們學到經驗,我們也能從中國那裏獲得借鑒。”

  (原標題:國際著名氣候專家:氣候變化事關全球安全 中國經驗值得借鑒)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