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希拉裏v.s.特朗普=“媒體寵兒”v.s.“超級網紅”

2016-11-08 11:00:36|來源:新華網|編輯:趙妍

  新華網北京11月8日電 假如美國排行“媒體寵兒”,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希拉裏有望入圍,她不僅獲得美國多數主流媒體宣佈背書,還有對手不斷抨擊主流媒體站在她的身後拉偏架。

  假如美國評選年度“網紅”,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特朗普必定奪魁,在社交媒體上簡直無人出其右。事實上,“網紅”還不夠量級,他是“超級網紅”。

  然而,被冠以“媒體寵兒”的希拉裏,與堪稱“超級網紅”的特朗普之間,究竟是不是一場傳統媒體與社交媒體的對決?

  【“寵兒”與“網紅”的背後】

  右翼福克斯電視網刊文説:“如果大選只是一場社交媒體數字遊戲,總統選舉已經結束了。”

  數字上的確如此。

  市場信息公司Cronin and Company高管斯蒂夫·沃夫博格説,過去一年間,美國人累計花費逾1284年時間在社交媒體上閱讀和觀看特朗普。

  在社交媒體上,特朗普享受到最大關注量。他在推特上有1030萬粉絲,在臉書上有990萬粉絲,過去12個月裏經由社交媒體獲得相當於3.8億美元免費曝光量。相形之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希拉裏只有778萬推特粉絲、480萬臉書粉絲和同期一億美元免費曝光量,差距明顯。

  

  網絡圖片

  但特朗普成為“超級網紅”,原因不僅在於善於“玩轉”個人賬號,還因為擁有大量“激情粉絲”。

  此外,眾多右翼新聞網站、主張白人至上的種族歧視團體等,都在社交媒體上獲取話筒,不遺餘力地為特朗普造勢。

  由於美國主流紙媒幾乎一邊倒地宣佈支持希拉裏,兩相對比,自然會給世人留下美國傳統媒體“寵”希拉裏,社交媒體“寵”特朗普的印象。但倘若因此認為特朗普佔領了社交媒體,希拉裏佔領了傳統媒體,進而把兩人的對決解讀為社交媒體與傳統媒體的對決,這多少是種誤讀。

  

  8月22日,希拉裏·克林頓(左)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參加吉米·基梅爾脫口秀節目錄製。新華社/路透

  一方面,社交媒體上的領先關注量,並沒有帶給特朗普領先的民調支持率。大選期間,希拉裏在絕大多數民調中穩定領先,只在9月健康出狀況和眼下郵件門再起波瀾後選情被拉近。總體來看,社交媒體對特朗普毀譽參半,如社交媒體數據專家凱倫·特裏所言,“他(特朗普)的支持者絕對愛他,他的反對者絕對不喜歡他”。

  另一方面,儘管特朗普指責傳統媒體“明顯偏袒”希拉裏,但它們給予特朗普的曝光量和社交媒體一樣遠超希拉裏。5月特朗普鎖定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提名後,美國媒體曾反思對特朗普的過度曝光讓他免費享受到地毯式宣傳,對其他競選人構成不公平。但對特朗普“有聞必錄”的狀況延續至今。

  與此同時,傳統媒體對希拉裏的不光彩紀錄並未“選擇性忽略”。事實上,希拉裏與媒體關係長期緊張,從“郵件門”到克林頓基金會調查和梳理“維基解密”披露郵件,迄今希拉裏較為確鑿的不光彩紀錄,基本靠傳統媒體深挖或查證。説希拉裏佔領傳統媒體,未免偏頗。

  【沒有對決,只有“佔領”】

  今年大選中,美國傳統媒體處境可以用“悲涼”二字加以形容。最悲涼的是,不是與社交媒體對決失利,而是根本就沒有發生對決,只發生了社交媒體對傳統媒體的佔領。

  第一重佔領,是新聞受眾。

  今年大選中,傳統新聞媒體的受眾,以驚人規模轉移到社交媒體平臺上。

  一個典型例子是總統候選人電視辯論。10月9日晚的“二辯”,電視受眾6300萬,但僅Youtube受眾就達1.24億,減去非美國用戶,數量照樣輾壓電視。當晚,各大社交媒體平臺都在享受“狂歡”——逾1700萬人次網民發送推特,創下推特記錄;1980萬美國“臉書”用戶發佈逾9240萬條/次相關點讚、貼子、評論和分享;各種網絡流媒體直播(livestream)受眾總計觀看時間高達250萬個小時。

  

  網絡照片

  第二重佔領:廣告資源。

  廣告資源的急速流失,幾乎扼住了傳統媒體的咽喉。美國主流紙媒的運營模式,一向是以權威優質內容吸引受眾,依靠受眾規模帶來廣告,依靠廣告經費繼續生産權威優質內容。受眾的轉移,必然導致廣告銳減。

  大選年本應是美國媒體的“豐收年”。但本月初,美國各主流媒體相繼宣佈第三季度報表,《紐約時報》今年第三季度凈收入僅40.6萬美元,而一年前這個數字是940萬美元,主要原因就是紙質版廣告行銷劇跌。《華爾街日報》《洛杉磯時報》《今日美國報》《芝加哥論壇報》也都報告了紙版廣告收入的兩位數下滑。媒介投資管理機構群邑廣告集團(GroupM)公司預計,全球紙質版報刊的廣告費用今年將下降 8.7% ,是2009年以來最大降幅。

  根據皮尤研究中心調查,目前,美國中老年受眾還較多依賴傳統媒體,千禧一代已經把社交媒體視為最重要的平臺。在18歲至29歲美國人中,35%稱社交媒體是他們獲取大選信息“最有幫助的信息源”。

  第三重佔領:輿論塑造

  美媒認為,在今年大選中,社交媒體不再是輿論導向的追隨者,而成為輿論導向的塑造者。社交媒體已經成為政治工具,對選民産生非常巨大的影響,而網民點讚、轉推或其他下意識的在線行為,也從未像今年大選這樣暴露出美國政治狀態的陰暗面。

  

  10月19日,在美國拉斯維加斯的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唐納德·特朗普(右)和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希拉裏·克林頓參加2016年美國總統候選人第三場也是最後一場電視辯論。新華社/美聯

  大選顯示的趨勢是,競選人越來越少地通過傳統媒體傳遞信息,公眾也越來越少地把傳統媒體作為重要信息源。即便傳統媒體也進入了社交媒體平臺,但它們沒有對平臺的掌控權,面對野蠻生長、不守新聞規矩的自媒體,為了競爭,從語言和話題都在迎合網絡而非引導。

  這次美國大選中,社交媒體增強和窄化政治偏見和偏激觀點的作用愈發突出,對社會分裂加劇難辭其咎。用美國專家的話説,社交媒體這一功能“前所未有的強大,也前所未有的危險”。

  社交媒體看重情感而非理性,偏愛零碎片斷而非大魚大肉。信息越粗俗偏激,越聳人聽聞,傳播速度越快,眼球效應越佳。並且,社交媒體行為就像膠水一樣能把看法相似的人們粘在一起,使他們互相影響,進一步確認自己的偏見。部分網民還特別樂於在網絡上展現自己的自戀和自大。

  美國南加州大學數字社交媒體項目主任凱倫·諾思指出,心理研究顯示,“發現人們支持你,告訴你你的意見為什麼對,讓人感覺更好。”

  波士頓愛默生學院溝通研究助理教授文森特·雷諾德認為:“即使社交媒體讓人們接觸到不同政治見解,人們還是傾向於自己的政治見解能被持續強化的環境裏。”

  《政治》網站載文指出,社交媒體越來越自成一個完整世界,正在變得越來越有包圍和控制(用戶)屬性。作者尼克拉斯·卡爾甚至悲觀地説:“社交媒體正在毀滅美國政治。”

  總之,不管多麼大牌的美國紙質媒體,都在逐漸失去傳遞和解讀信息的權威性,都在失去賴以維持生存的廣告資源,而這些“失去”的根本原因,不在於它的競爭力,而是因為需求在消失。(記者徐劍梅,新華國際客戶端報道)

  (原標題:希拉裏v.s.特朗普=“媒體寵兒”v.s.“超級網紅”)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