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如何保護總統大選
總統大選是美國四年一次的政治大戲。除去熱鬧的電視辯論、創意的競選廣告和活躍的拉票志願者外,美國社會更關心選舉能否順利、平安進行,讓每一位美國公民享受到所謂“民主的權利”。因此,大選的安保工作是整個選舉過程的重中之重。
大選成反美勢力的最佳攻擊目標
大選是美國社會的一種標誌性政治盛會,極易成為所有反美勢力攻擊的目標。在選舉日發動襲擊不僅能夠引起前所未有的輿論關注,也能給美國制度和尊嚴帶來重創,甚至影響下任美國總統的政策取向。近期,美國情報機構已發出警告,稱基地組織或“伊斯蘭國”可能對一些州的投票站點下手,提醒美國民眾引起重視。
投票站點是恐怖組織最喜歡的目標。反恐戰爭後,美國推動在阿富汗、伊拉克和利比亞開展民主選舉,對這些地區進行“民主化”改造。但這種美式制度在當地引發激烈反抗,恐怖組織和反抗勢力發起過多次針對投票站的襲擊,試圖阻止當地民眾投票。
除投票站外,候選人也面臨著生命危險。由於競選過程中,候選人經常需要到民眾中間拉票,很可能遭遇極端分子的近距離襲擊。2011年,美國國會眾議員加布裏埃爾·吉福茲就在一次競選拉票活動中遭遇槍擊,身受重傷。1963年肯尼迪總統遇刺是競選中遭遇襲擊的經典案例。
近年來,隨著網絡空間和網絡輿論的迅速發展,網絡攻擊也成為外部勢力干擾美國大選的選項之一。本次選舉中,美國政府多次指責俄羅斯通過駭客手段揭露美內幕信息,試圖影響選舉進程。10月,美國國內還發生大規模斷網事件,造成一定社會恐慌。美國分析人士擔憂投票、計票系統可能遭遇網絡攻擊,或影響最終選舉結果。
採取最高等級的安全戒備
針對上述威脅挑戰,美國國土安全部、安保力量和軍事力量在選舉年格外辛苦,為每一場競選活動提供全方位的安全保障。據統計,每一次總統大選,美國花在安保上的費用超過15億美元,而這筆經費則來自每個納稅人的口袋。
投票站、交通樞紐等人口密集地點是安保的首要目標。選舉前兩周,美國各大城市將全面提升警戒級別,市政警察將在地鐵站、公交站抽檢旅客隨身攜帶的各種行李、背包和手提包,重點搜尋可疑爆炸物。地鐵警方還將動用專業設備和警犬協助安檢工作。每個投票站外均有數十至上百名警力駐守,配備有各種檢測、防爆和應急設備,重點監視前往投票站的異常人員。
總統候選人無論勝算高低,都將成為安保人員的保護目標。按照法律規定,各主要政黨提名候選人,如果在民意調查和競選資金籌措上達到一定標準,都能獲得特勤局保護。特勤局一般在美國總統大選前120天就開始貼身保護主要候選人,為其所有公開活動提供多層次的“安全網”。各政黨的競選總部和國會領袖同樣會得到重點保護。為了避免“水門事件”重演,兩黨競選總部的安防級別到達“蒼蠅都飛不進”的水準。
美軍事情報部門也在看不見的領域保護著選舉正常進行。選舉期間,美軍方處於最高等級的戒備狀態,隨時做好擊潰針對美國挑釁行動的準備。美國情報部門也在一刻不歇的收集、分析美國主要敵手的動向和暴恐線索。有報道稱,為了阻止俄羅斯在選舉期間利用網絡攻擊搗亂,美國情報部門已經接到命令潛伏在俄羅斯國內重要網絡設備中,可根據情況癱瘓其網絡軍事力量.
成熟的社會安全網作為保障
總體來看,美國針對大選的多數手段和方案均源於美國國內日常的安保慣例,這些社會安全網在大選時期也將發揮重要作用。“9·11”事件以來,美國對國內安全的認識和行動能力達到一個全新的層次,一些成熟、有效、可持續的做法讓美國成功阻止了多數恐怖襲擊。
其一,與社會聯動的情報預警機制。恐怖襲擊讓美國認識到當今世界最危險的安全威脅可能來自國內、來自身邊。警察等安保力量無法阻止正在進行的恐怖襲擊,最好的辦法是將其扼殺在萌芽階段。因此,美國打破了不監聽國內民眾、不對國內開展情報活動的禁忌。在社區和城市廣泛開展徵集暴恐線索的獎勵機制,甄別一切可能對社會帶來危害的線索。近年來,美國將反恐的對象已從有海外背景的穆斯林群體擴大到所有“有極端暴力傾向”的人群,美國內激進的種族主義者、反同性戀者也成為重點監控的目標。
其二,完善的社區安保網絡。除警方、軍隊等官方安保部門外,美國正顯著提升對社區安保組織的支持力度。由於美公民有持槍權,社區民兵和志願組織有能力處置多數危害程度不大的襲擊行動。在選舉過程中,民兵組織也參與所在地選舉站的安保活動。
其三,無所不在的社會安防教育。美國民眾對大選時期的混亂和危險早有準備,很多選民在選前都有囤積糧食、飲用水的習慣。官方並未遏制這些行為,反不斷公開發送安全提示,讓民眾加強警惕。國土安全部每週都會發送數份“威脅佈告”,提示民眾注意最新型的暴恐襲擊手段和危險地點。在經歷多年安全教育後,美國民眾的自我防護能力得到明顯提升。(李崢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所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