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線出擊,圍剿IS進入攻堅戰
《參考消息》駐巴格達記者劉萬利11月9日報道 10月中旬,摩蘇爾戰役打響,政府軍在評估戰役初期進展後認為“軍事行動順利,結果超出預期”。但進入攻城戰後,政府軍遇到極端組織“伊斯蘭國”的頑強抵抗,戰事進入膠著期。
參與攻城戰的反恐部隊士兵説,“伊斯蘭國”武裝分子在幾乎所有道路埋設大量爆炸物,並在一週內實施了十幾次汽車炸彈襲擊,延緩了部隊的攻勢。武裝分子還利用地道伏擊反恐部隊士兵,使政府軍未能徹底清理已收復地區。
與此同時,居住在摩蘇爾周邊及東部市區的平民開始逃離戰區,人數逐漸增多,已完工的安置營地接待能力接近飽和。而仍困在市區內的約150萬居民在槍炮和饑餓中苦苦等待解放。分析人士認為,“伊斯蘭國”敗局已定,但政府應加快軍事進程,防止因戰役時間拉長導致爆發人道主義危機。
政府軍巷戰優勢不明顯
摩蘇爾是伊拉克第二大城市,是“伊斯蘭國”組織除敘利亞拉卡外的第二“首都”。這裡農業和工業設施齊備,石油産量高,且處於戰略要地,因此在2014年被“伊斯蘭國”頭目巴格達迪作為宣佈建立“哈裏發國家”的地點。在攻佔摩蘇爾後,“伊斯蘭國”武裝分子接連佔領伊拉克多座城市,甚至包括前總統薩達姆的老家提克裏特,將其在敘利亞和伊拉克的勢力範圍連成一片。
在過去的兩年裏,伊拉克政府軍、庫爾德武裝在國際反恐聯盟的支持下重整軍隊,陸續奪回了提克裏特、基爾庫克、拉馬迪等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城市。並在今年6月收復距離首都巴格達僅50公里的費盧傑。對摩蘇爾發起總攻的戰役已經蓄勢待發。
伊拉克總理阿巴迪10月17日淩晨宣佈開始發動摩蘇爾戰役。在戰役初期,軍事行動進展順利,政府軍和庫爾德武裝從北、東、南三個方向圍攻摩蘇爾。經過三周激戰,政府軍已抵達北部和東部戰線指定位置,並在11月5日收復南部戰線最後一座城鎮,作戰部隊距離摩蘇爾南部郊區僅有約5公里。
在軍事部署基本達到預期結果的情況下,政府軍10月31日宣佈開始攻城戰,但遭遇“伊斯蘭國”武裝分子頑強抵抗。截至11月6日,政府軍已經攻克摩蘇爾東部6個街區。
分析人士指出,進入巷戰後,政府軍的人數和裝備優勢相比戰役初期已不明顯。根據情報顯示,目前摩蘇爾市內仍有至少3000名武裝分子,他們已在城內埋設大量爆炸物,並依託地道、水泥墻等防禦工事與政府軍週旋。政府軍第9裝甲師在東線參與攻城戰,但在人口密集的市區,裝甲部隊難以取得預期的攻擊效果。
伊拉克軍方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第一階段攻城戰的目標是收復摩蘇爾東城,抵達底格裏斯河東岸,然後部隊將渡河進入人口密集的西城,徹底肅清“伊斯蘭國”勢力。
150萬居民被困市區
在2014年6月被“伊斯蘭國”武裝分子佔領前,摩蘇爾市內居住著超過200萬居民。伊拉克政府和聯合國估計,目前仍有約150萬人被困在市區內。
底格裏斯河由北向南流過摩蘇爾市,將城市分成東西城兩部分。西城為老城區,建築密集,人口稠密。伊拉克政府軍情報顯示,大部分“伊斯蘭國”武裝分子已經退至西城,並強迫居民轉移到老城區,企圖利用地形優勢與政府軍進行巷戰。
反恐部隊士兵説,武裝分子強迫平民待在家中,然後利用民居作為狙擊手的射擊點,或者將民居作為發射火箭彈的陣地,將平民當做“人肉盾牌”,使得政府軍無法通過炮擊或者空襲清除這些武裝分子。
國際移民組織11月5日説,自摩蘇爾戰役開始以來,已有約3.4萬名平民逃離戰區。攻城戰開始後,逃離戰區的平民人數激增,營地在11月初每天都要接收數千名平民,預計將很快達到飽和狀態。
記者在營地內採訪逃出戰區的民眾後了解到,在戰役開始後,城內物資供應已被切斷,多數百姓沒有足夠的糧食儲備,有些家庭甚至只能以椰棗充饑。如果戰役持續時間較長,摩蘇爾市內可能出現嚴重的人道主義危機。
分析人士指出,雖然“伊斯蘭國”敗局已定,但其勢力卻不會從伊拉克和敘利亞消失;與“基地”組織一樣,“伊斯蘭國”將會在中東甚至其他地區長期存在,威脅世界安全。
從“伊斯蘭國”在伊拉克和敘利亞産生、發展和敗退的歷程看,大國博弈和地區動蕩是其生存的土壤。
2003年美國入侵伊拉克後,徹底打破了伊拉克原有政治生態,國內黨派為了爭奪權力,不惜挑起教派衝突。2005年伊拉克過渡政府成立後,權力鬥爭愈加激烈,教派衝突也愈加血腥。2004年“基地”組織利用動亂局勢在伊拉克北部建立分支機構,打著反美口號招兵買馬,並孕育出之後的“伊斯蘭國”。
在沒有恢復伊拉克安全秩序的情況下,美國在2011年從伊拉克撤軍,伊國內各黨派又掀起一波奪權浪潮,導致政府和軍隊四分五裂。在這種情況下,2014年6月“伊斯蘭國”組織僅以數百人之眾,打得伊拉克數萬政府軍丟盔卸甲,控制了伊拉克大片土地。這些從敘利亞入侵伊拉克的武裝分子也是在大國博弈的縫隙中得以發展壯大。
2011年敘利亞國內出現反政府遊行,並很快蔓延至全國多地。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和海灣國家為推翻巴沙爾·阿薩德政權,不加區分地向反政府武裝提供資金及武器裝備,而“伊斯蘭國”頭目巴格達迪就是通過反巴沙爾武裝的外衣獲得大國支持,並在戰場上鍛鍊隊伍,使得其武裝組織在兩年的時間裏迅速發展壯大。
分析人士認為,即便“伊斯蘭國”從摩蘇爾和拉卡敗退,但伊拉克國內動蕩局勢依舊,圍繞敘利亞問題的大國博弈愈演愈烈,“伊斯蘭國”賴以生存的土壤並沒有發生根本變化,所以恐怖分子仍能在縫隙中生存,並威脅中東甚至世界其他國家的安全。
也有分析人士指出,雖然收復摩蘇爾不易,但對伊拉克政府來説,更大的挑戰是如何維持戰後地區的穩定。
政治分析人士哈桑·杜拉米説:“政府軍、什葉派和遜尼派民兵、庫爾德武裝都想接管‘伊斯蘭國’的佔領區,而且各方背後的支持力量也在暗中角力,美國、海灣國家、伊朗和土耳其都想介入伊拉克政局,這樣的局面可能造成地區更嚴重的動蕩局勢。”
11月7日,伊拉克庫爾德武裝在摩蘇爾東北部的巴希加鎮外集結,準備發動攻勢
(原標題:雙線出擊,圍剿IS進入攻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