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追尋偉人成長印記——訪翠亨孫中山故居

2016-11-11 16:57:07|來源:國際在線|編輯:王濤

孫中山故居外景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高妙紅 李曉婷):2016年11月,廣東省中山市翠亨村的孫中山故居紀念館熙熙攘攘、人頭攢動。當地一所中學的學生正在老師的帶領下參觀,更直觀地了解孫中山在家鄉的故事。

  150年前,孫中山出生於翠亨村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在這裡度過童年和青少年時代,翠亨村是孫中山最早認識社會的窗口,是孕育他革命思想的土壤,也是他最早進行社會改革的試驗場。

  孫中山從這裡出發,矢志革命,推翻帝制,創立共和,他的革命思想和行動深刻地影響了時代,成為中國一代偉人。翠亨村從此後和偉人孫中山的名字緊緊地聯繫在一起。本月,這裡將迎來更多的團體和個人,以不同的方式紀念孫中山先生。

  翠亨村三面環山,東臨珠江口,水路可以延伸至南海,雖然是中國南方的小山村,但不閉塞,它與港澳相鄰,對外往來便捷,再加上眾多鄉親遠赴海外謀生,翠亨村村民很容易接觸到外面的世界,小小的翠亨村走出革命先行者孫中山並非偶然。

  孫中山小時候家境貧寒,一家靠租耕位於村東北俗稱“龍田”的二畝半翠亨孫氏祖嘗田為生。童年的孫中山跟隨二姐砍柴、割草、拾豬糞,無論山上或田裏都留下他勤勞的身影。他日後的很多思想的啟發都離不開早年在家鄉的艱苦農家生活。如今,紀念館保留了“龍田”當年的歷史風貌,是國家一級文物,遊客能近距離觀看“龍田”。據紀念館副館長林華煊介紹説:“這是翠亨村剩下的唯一一塊耕地,我們利用這個地方宣傳環保,讓學生體驗偉人小時候的農耕生活,每逢插秧、收割的時候,微信號上報名非常火爆,我曾經看到三代人一起來的。”

孫中山書房

  故居門前的一棵榕樹下,有一尊青銅雕像,説的是孫中山小時候聽村裏的一位太平天國遺兵馮爽觀老人講述太平天國洪秀全起義反清的故事,孫中山對洪秀全充滿了崇仰之情,玩遊戲時,還常以“洪秀全第二”自居。孫中山多年後坦承自己革命的最初動機是發自與太平天國老英雄的談話。

  孫中山9歲入村塾,13歲時赴夏威夷投奔哥哥孫眉,接受西學教育,開闊了他的眼界,孫中山曾回憶道:“始見舟輪之奇,滄海之闊,自是有慕西學之心,窮天地之想。”

  1892年初,長兄孫眉從檀香山匯款回鄉,孫中山親自設計和主持修建了一座三開間兩層的小樓,這就是今天所看到的翠亨孫中山故居。

  故居院裏有一棵酸子樹,樹種是孫中山在1883年從檀香山帶回來的。原來是直生的,1931年以後被颱風刮倒,但至今仍然枝繁葉茂,開花結果。

  孫中山故居中西合璧,窗戶眾多,走廊四通八達,最特別的是樓的朝向為西,與當地民居正好相反,獨樹一幟。紀念館副館長林華煊道出了其中的緣由:“因為他們家的地方是西面開闊,後面窄小,呈現梯形狀,試想如果門向著東邊的話肯定風水不如現在好,而翠亨村坐落在珠江口西岸,依山向海,很符合風水學説,孫中山的家選擇朝西,也是因地制宜,這也説明瞭孫中山敢於破除封建迷信,敢於這樣做。”

孫中山故居紀念館內景

  香港西醫書院畢業後,孫中山先後在澳門、廣州、石岐開始藥局行醫,他逐漸從“醫人”走向“醫國”,“行醫日只一兩小時,而從事革命者,實七八時。”。在故居的二樓,有一間孫中山的書房,見證了他由改良轉向革命的過程。在這裡,孫中山曾起草《上李鴻章書》,提出“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的四點主張,他常常與同鄉好友陸皓東等人抨擊時弊,被時人稱為“四大寇”。改良嘗試最後失敗,孫中山逐漸走上了尋求武力推翻清政府的道路。

  “五桂山下,蘭溪河畔,山河綠如藍;小小翠亨村,走出一個人,點亮一片天”,孫中山後來引領的革命行動影響了中國眾多仁人志士,翠亨村至今留有許多名人故居,如國共兩黨早期領袖陸皓東、楊蔭和楊心如等人,他們早年都曾追隨孫中山進行革命。

  孫中山的印記在翠亨村裏留存,他的“博愛”、“天下為公”的思想至今在海內外傳播。今年適逢孫中山誕辰150週年,翠亨村迎來了更多的參觀者,10月底更是達到一天3萬人次的參觀量。當地的中小學生紛紛來到孫中山的出生地,尋覓偉人當年的成長足跡。一名中學生説:“覺得孫中山的革命其實挺不容易的,可能就像他家門口那棵大樹一樣,被雷劈了還能生長,象徵著一種革命精神。孫中山是我們的榜樣,我們應該向他學習,為祖國報效,開闢出一片天地。”

  負責管理翠亨村豐富歷史遺存的孫中山故居紀念館剛剛被評為國家5A級景區,紀念館副館長林華煊認為翠亨村很有歷史內涵,必須謹慎開發利用:“這麼有光榮傳統的一條村,要非常慎重地考慮怎麼利用翠亨村,讓大家可以領略我們的先人是怎樣為中國革命作出貢獻,而且它有傳承性,從孫中山到楊蔭到抗日的烈士,我覺得歷史內涵特別豐富。”

1929年的翠亨村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