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背景:孫中山先生的革命歷程
孫中山先生是中國偉大的民主革命開拓者,為了改造中國耗盡畢生的精力,在歷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也為後繼者留下了珍貴的遺産。
放棄改良維新投身反清革命
1892年秋,孫中山前往澳門開業行醫。在行醫的同時,他常和同學聚會,談論救國大計,寄希望於清政府能有變法改革的決心。1894年,孫中山將自己的見解寫成八千余字的政見書,轉呈當朝實權派李鴻章,希望得到採納。但是李鴻章拒絕與他會面,這讓28歲的孫中山對清廷的幻想徹底地破滅。
1894年11月,孫中山和20多個進步華僑在美國夏威夷,成立了興中會,第一次呼喊出“振興中華”的口號。興中會的成立揭開了中國資産階級民主革命運動的序幕。
1895年1月下旬,孫中山從夏威夷到了香港,準備發動廣州起義。不過由於起義計劃洩露,孫中山領導的首次起義宣告夭折,他本人也不得不自此開始長達16年的海外流亡。
1905年8月20日,孫中山與黃興等人發起的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正式成立。隨後,在同盟會刊物《民報》的發刊詞中,孫中山第一次提出“民族民權 民生”三大主義,為積貧積弱的中國開出了治病的藥方。
在一段歷史資料中孫中山這樣説:“那麼今天我們要來救這個中國要從哪一條路走呢?我們就是要從這個革命這條路去走,拿這個革命的主義來救這個中國。”
然而革命不可能一蹴而就,從1906年到1910年,4年之內,孫中山領導的8次起義全部失敗。
辛亥革命勝利推翻千年帝制
1911年初,孫中山得到海外捐款,決定在廣州再次起義。4月27日,起義爆發,革命黨人寡不敵眾,死傷慘重,起義再次失敗。
同年9月,清政府急調湖北新軍入川鎮壓保路運動,武昌的兵力因此空虛,湖北同盟會的革命黨人敏銳地抓住了起義的良機。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軍在同盟會的策劃下,打響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槍。經過一夜激戰,武昌起義取得了勝利。
辛亥革命像猛烈傾瀉的暴風驟雨,衝開了數千年的封建閘門,君主專制制度一夜之間,轟然倒塌。民主共和的概念不斷深入人心,不可阻擋。1912年元月1日,孫中山宣誓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二次革命護國帝制從此消亡
1912年8月25日,孫中山將同盟會與其他4個小黨聯合組成國民黨,旨在通過“議會道路”實現“革命理想”。然而,迫於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勢力的強大壓力,孫中山僅擔任了91天的臨時大總統職務,就不得不在清帝退位的第二天提出辭職,讓位給袁世凱,隨後還解散了南方的革命軍隊。
1913年3月20日,國民黨代理理事長宋教仁被刺身亡。宋教仁的鮮血,給熱衷政黨內閣與議會政治的國民黨人上了沉痛的一課。
1913年7月12日,二次革命爆發,不到兩個月就以失敗告終,孫中山再次逃亡國外。1914年7月,孫中山召集部分國民黨黨員在日本東京成立中華革命黨,旨在重新建立革命政黨。
1916年元旦,袁世凱登基稱帝,舉國譁然。革命黨人再一次集結在討袁的大旗之下,誓死捍衛來之不易的共和。四面楚歌的袁世凱,不得已在3月22日宣佈取消帝制,他的皇帝夢總共只做了83天。17天后,在日本的孫中山邀集友人,拍下了這張照片,並題“帝政取消一笑會”。
兩次護法皆敗一心仍求救國
1917年7月,段祺瑞為首領的北洋軍閥解散國會、廢棄《臨時約法》,孫中山在廣州建立軍政府,被推舉為大元帥,進行護法戰爭。但孫中山在軍政府內備受軍閥、政客的排擠,不得不于1918年5月辭去大元帥職務。
1919年10月10日孫中山將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1921年4月7日,國會非常會議參眾兩院聯合會議選舉孫中山為非常大總統,1922年5月,孫中山北伐直系軍閥。不料後方的廣東軍閥陳炯明叛變,炮轟總統府,孫中山避入永豐艦才得以生還。第二次護法戰爭的失敗,標誌著中國資産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失敗。
三民主義新解兩黨攜手革命
1922年9月,在第三國際和中國共産黨的幫助下,孫中山開始改組國民黨。隨後,李大釗、陳獨秀、張太雷等中共負責人陸續加入國民黨。
1923年1月,孫中山與蘇聯代表越飛發表《孫文越飛宣言》,奠定了聯俄政策的基礎。
1924年1月,在中國共産黨人的參加與幫助下,孫中山在廣州召開了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大會通過了共産黨人起草的以反帝反封建為主要內容的宣言,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確定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共産黨員李大釗、毛澤東、瞿秋白等10人當選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或候補執行委員,約佔委員總數的1/4。隨後,全國大部分地區以共産黨員和國民黨左派為骨幹改組或建立了各級國民黨黨部,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建立,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就此拉開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