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推廣“緩和醫療”要攻破觀念和制度壁壘

2016-11-14 15:22:48|來源:國際在線|編輯:蔣麗麗

  中國人對緩和醫療還很陌生。大部分人臨終選擇在醫院搶救,靠呼吸機維持生命,家人痛苦而無助地陪著。我國老年人已超過2億,晚期癌症等慢性病成為死亡的主要原因。但是,全國僅有146家醫療或養老機構、2家社會團體開展緩和醫療服務,其中大部分是社區衛生服務機構。(11月11日 澎湃新聞網)

  緩和醫療,這個對於大多數中國人還算是陌生的概念,現在因為中國正在快速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而逐漸被公眾認識和思考。其實緩和醫療在國外起步非常早,早在上世紀70年代,緩和醫學在英國就成為一門醫學專科。

  1990年,世衛組織對緩和醫療給出了明確定義:緩和醫療是一種提供給患有危及生命疾病的患者和家庭、旨在提高他們生活品質及面對危機能力的系統方法。通過對痛苦和疼痛的早期識別,以嚴謹的評估和有效管理,滿足患者及其家庭的心理和精神需求。

  其實我們要注意這個定義的最後一句話中的幾個關鍵片語:滿足患者、家庭的心理和精神需求。這其實已經指出了緩和醫療的一個突出特點,即它不是以醫治好患者的疾病為目的,而是通過“嚴謹評估”和“有效管理”,滿足患者和家庭的心理和精神需求。

  説白了,緩和醫療就是在一個人患絕症並且救治無望的情況下,通過必要的醫學護理手段減輕痛苦,對患者進行一些無創的醫療護理,讓病患能有尊嚴、安靜的離開這個世界。

  客觀的説,緩和醫療的觀念在當下的中國多少還顯得有點太“前衛”,大多數中國人對生命尊嚴的認識和親情倫理的認知還不能夠接受至親的人得了不治之症而不進行他們認為很“必要”(大多數是過度)的有創治療。一是從情感上難以接受,認為如果不花費大量精力和錢財對親人進行挽救生命的治療,就是沒有盡心,會留下終生遺憾,甚至會落下埋怨;另一方面,大多數人面對親人患絕症的事實,感情上都不能接受,在治療結果上,他們也會“本能”上選擇相信有奇跡出現,所以,無論是有錢還是沒錢,大多數人都會對醫生説這樣一句話:醫生,您一定要盡力救人,無論花多少錢都行……

  所以,傳統觀念是緩和醫療推進緩慢的最大障礙,改變傳統觀念是需要時間,但在全社會推廣生命價值教育,宣傳緩和醫療的好處和內涵意義,無疑會為全社會節省巨大的資源。

  除了觀念,制度壁壘也是緩和醫療難以推開的重要原因,因為緩和醫療的費用支出僅僅是大醫院科室的十分之一左右,所以在當前醫院科室創收還是醫院運營主要模式的大環境下,想要在三甲醫院設立相關科室的確非常難。當然,緩和醫療的主陣地應該是在社區醫院,因為緩和醫療對醫療技術和護理硬體的要求並不是太高,所以現在重點應該從政府醫療衛生規劃的角度去謀篇佈局緩和醫療服務在基層社區衛生機構的覆蓋和應用,僅僅靠醫療系統內個別醫院志願者的堅持和示範,終究只能是“標本”意義,而不具有普惠性。

  根據相關統計資料表明,我國每年有270萬名癌症患者死亡,佔去20%的衛生總費用,其中60%的癌症患者一經發現就是中晚期。他們住進大醫院,佔用大量優質醫療資源,卻並沒有換來痛苦的減少。所以緩和醫療的推廣不僅僅是節省大量醫療資源,更重要的是減緩了病患和家屬的痛苦,更有利於社會和家庭的和諧,因此,破除觀念和制度壁壘,更進一步推廣緩和醫療勢在必行。(王庭)

標簽:管窺天下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