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雙11”未必是理想購物模式

2016-11-14 08:42:09|來源:北京青年報|編輯:王瑞芳

  今年“雙11”期間,北京快件預計將處理6000萬件,高峰日一天就將有2500萬件,快件日處理量和派送量將於14日達到峰值。國家郵政局預測,“雙11”期間,全國快遞業務量預計達到10億件,最高日處理量可能突破2.4億件,全國郵政、快遞企業將有200多萬名員工參與處理“雙11”的貨物。

  如果説這只是預測的話,那麼已經公佈的“雙11”數據,天貓“雙11”賣了1207億,這已然是完成時了。看看這個數據,所有人都會覺得,中國巨大的內需市場,正被互聯網和高科技一點點地打開。如果説這個市場還有什麼“天花板”的話,那也只是因為一些方面還不盡如人意,只要解決了“短板”問題,就沒有什麼不可能。

  這麼大的成交量,這麼多的快件,就放在那裏,不能不讓人感慨,“創造了一個消費時點”的電商,真的不簡單。但是,“雙11”的成功,是否就能夠説明,今天的電商模式已經完美無缺,這就是人們理想中的購物模式了?答案是否定的。在看到電商成功的同時,也應該看到這個市場蘊藏的巨大風險。

  人們習慣把電商的成功,歸結為市場的力量。硬幣的另一面,是實體商業的無力。一個很有趣的現象,相對於電商在中國的風生水起,在很多國家,電商並沒有這麼大的影響力。比如在日本,實體商業的日子其實並不差。何以如此?這是因為,日本的實體商業,很好地實現了購物體驗,而且價格也不誇張。以此反觀中國實體商業,不僅沒有在購物體驗上形成絕對競爭力,而且在價格上存在巨大軟肋。這恰巧成全了電商,造成了電商的異軍突起。

  電商對準實體商業的軟肋成長起來,但這並不意味著電商模式沒有自己的軟肋。永遠不要懷疑,電商的最大優勢就是方便和便宜。但隨著市場的發展,人們的消費需求,肯定要往消費體驗上走。而且,在電商的倒逼下,實體商業面臨的物業成本過高問題,也有可能得到緩解甚至解決。加之電商在發展中,存在著“假交易、假打折、假商品”問題。這一背景下,電商其實蘊藏著巨大的發展風險。

  對此,一些電商也看到了問題所在。比如馬雲就講,“未來的新零售需要線上和線下結合”,新零售不是取代電商,而是會讓純電商的日子變得難受,如果電商不去考慮89%的傳統零售,不把數據、物流線上線下整合到一起,電商走不久,“雙11”也走不久。這種認識顯然是清醒的。看到問題並不代表就能解決問題。對於電商來説,要想永續風騷有很長的路要走。對於實體商業來説,這也是一個提醒。畢竟,龐大的內需市場不能僅由電商打開,在擴大內需和滿足需求上,離不開實體商業。

  從中不難看到,“雙11”未必是理想購物模式。就目前而言,不能因為看到了“雙11”的巨大成交量,也就“一俊遮百醜”,以為這一商業模式已經無懈可擊了。事實上,面對消費者不斷提高的消費需求,現行的電商模式絕不是終點。如果電商失去了創新求變的基因,開始守成,甚至沾沾自喜,那其面臨的困難和挑戰也會無限擴大,等待今天風光的可能就是風險。

  馬雲還有一句話講得很好,那就是“有多少人喜歡‘雙11’,就有多少人討厭‘雙11’”。其對應的一點,不是所有人都喜歡“雙11”,這一模式也未必是理想購物模式。因此,就當前而言,盤點“雙11”不能只關注總成交額。從順應發展消費需求來講,無論是電商,還是實體商業,都大有機會,需要大加努力。(毛建國)

標簽:雙十一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