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美媒迷失在自己製造的假像中

2016-11-15 09:39:57|來源:環球時報|編輯:梁生文

  特朗普當選總統,不僅與直至大選前夜的多數民調南轅北轍,而且與美國媒體的“主流價值觀”大相徑庭。即使尚未宣佈計票結果,美國《新聞週刊》依然大膽出位,提前刊印並售出12.5萬份慶祝“希拉裏總統”獲勝的特刊。計票結果令這些媒體瞠目結舌,它們只得狼狽收回已經上架的刊物。

  一般而言,為了在重大事件發生後的第一時刻發表評論,媒體事先對相反的兩種可能都將做好準備,同時準備內容相反的評論。但今次不然,美國絕大多數媒體均看好希拉裏,唱衰特朗普,到了極端非理性的地步。

  美國崇尚權力制衡,除了三權分立以外,還有所謂“第四權”,即媒體報道以及公眾視聽權。這“第四權”本應被用作平衡政府主導,扮演還事實以本來面貌的社會公器,卻在本次美國大選中被美國媒體人的情緒與偏見所綁架。美國絕大多數媒體在這次大選中生活在自己設想的虛幻空間之中,對一個本身確有諸多缺陷的共和黨總統競選人竭盡攻擊,對特朗普大肆污名化,從而在客觀上違反了實事求是的原則,並成功地迷失在自己播散的重重迷霧之中。

  第一,每次總統大選既要對執政黨政績進行鑒定,也要對反對黨的替代方案做出選擇。那麼,面對這次大選,美國民主黨執政的政績如何?美國家庭的平均收入持續低迷,中産階級望不見希望。奧巴馬十分中意醫保改革與氣變協議,但其醫保非但未降民眾醫保成本,反而增其開支。對於多數中産階級家庭,奧巴馬政府增稅之“劫富濟貧”,絕不受到歡迎。奧巴馬政府推動關於氣候變化的《巴黎協定》,只是允諾了未來美國政府並無能力兌現的目標。奧巴馬曾言必稱“改變”,但美國從伊拉克的不成熟撤軍只是造成“伊斯蘭國”恐怖勢力的猖獗,並迫使部分美軍重返,引起更大開支。

  由此看來,至少一半美國民眾並不看好執政黨,但美媒只是因為特朗普“政治不正確”,就刻意忽視了政績平平的奧巴馬當局。這種不科學的態度導致其開展民調時按主觀願望出發,大多在大城市調研,而非走基層,到鄉鎮去測試。特朗普當選的“農村包圍城市”之現象,凸顯出美國絕大多數媒體劍走偏鋒,不願實事求是。

  第二,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希拉裏本身有著嚴重的公德問題,美媒對此刻意忽視。且不説美國民主黨全國競選委員會營私舞弊,內定希拉裏在本黨初選中勝出,就説希拉裏的“郵件門”這一極其嚴重的失職行為,就註定了她是最不合適代表民主黨出選的候選人。希拉裏在擔任國務卿期間,使用私郵通信本屬正常。但由於她崗位的敏感性,她應儘量使用官郵而非私人伺服器,前者受聯邦安全機構保護,後者的安全性顯然不足。作為國務卿,安全部門屢次提醒她不要公郵私發,希拉裏依然故我。在美國聯邦調查局啟動調查之前,她竟然以物理手段摧毀了存檔的三萬多封電郵。聯調局的調查結果表明,未刪郵件中仍有高達數百封電郵達到了保密級別。

  當美國民眾知道了希拉裏的私人伺服器可能被多達5個外國情報機構滲透之後,可想而知其憤怒情緒達到何種程度。希拉裏不顧勸告,堅持使用私人伺服器。事實上,她對這個問題缺乏判斷力,在自己認為不涉密的情況下,發送了大量涉密郵件。鋻於她已擅自永久刪去數萬封郵件,她已可能給美國帶來不可彌補的傷害。在這種情況下,相當多的公眾對希拉裏懷有強烈抵觸,他們寧可選擇私德或許更差的特朗普,也不願選擇已被事實證明公德差的希拉裏。美國媒體對特朗普言論的“政治正確性”所困,幾乎一邊倒地支持希拉裏,完全拋棄了實事求是。

  第三,特朗普真有那麼“政治不正確”?特朗普確實説過將遣返所有非法移民,後來調整為只遣返那些非法入境後依然從事非法活動者,其後來的言論合情合理,但美媒仍堅持對其醜化。特朗普也曾説過拒絕一切境外穆斯林入美,後來調整為將對入境穆斯林進行安全背景調查,對通過審查者予以放行。鋻於美國的恐怖“獨狼”多為穆斯林這一事實,其調整後的言論在美國有不少支持者,但美媒沒完沒了對其妖魔化。特朗普鋻於美國國力不堪支付其海外駐軍的開支,要求日韓全額買單,這並非不理性,至少為討價開出了初價。鋻於中國崛起並未在東亞和東南亞武力擴張,美軍有所撤出並不影響美國安全。美媒誇大特朗普的“政治不正確”,甚至顛倒黑白,徹底失卻了公正平常心。如果説特朗普有什麼説錯了,那是他表示可以考慮日韓發展核武器。

  將一個不合適出任公職的政治家無原則地集體吹捧,美媒最終坑了希拉裏。將一個私德不足,但不斷妥協的競選人無原則地予以譴責,美媒最終迷失了自己。在本次選舉報道中大大濫用其公權力,就是這次美國大選中媒體亂象的癥結。美國新聞人需要認真反思。

  令人失望的是,大選結束後,很多美國媒體似在反思,但反思的僅是對底層民眾缺少了解云云。在《紐約時報》出版人小阿瑟·蘇茲貝格給記者和讀者的信中,阿瑟堅稱,對兩位候選人的報道“是公正的”,依舊認為《紐約時報》是在“誠實報道,不懼怕,不討好”。事實上,特朗普當選是美媒反思的契機,倘若美國一眾媒體不能藉此很好認清自己,恐怕只會在濫用公權力的歧路上越走越遠。(沈丁立 作者是復旦大學教授)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