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世界最高隧道貫通 工人背著氧氣瓶幹活

2016-11-16 10:55:16|來源:華西都市報|編輯:李邵鵬

  

  貫通世界海拔最高特長公路隧道,必須應對諸多挑戰。

  【攔路虎】

  高海拔、缺氧

  海拔6168米,終年氧氣含量只有內地的60%,年均氣溫零下18攝氏度

  凍土、暗冰

  不比青藏鐵路的永久性凍土施工技術難度小

  【變通途】

  隧道長7079米,總投資11.5億元,可滿足每日最大車流量5000輛汽車通行的需要

  2017年底通車後,穿越雀兒山由原來的1個多小時車程,將縮短至10分鐘

  雀兒山,意為“鷹飛不過的地方”,海拔6168米,終年氧氣含量只有內地的60%,年平均氣溫零下18攝氏度,最低氣溫零下40攝氏度。

  五年前,一條長達7079米的隧道在雀兒山破土動工。11月10日,好消息傳來,在全體建設人員的共同努力下,雀兒山隧道全線貫通了。這意味著,不久後,穿越雀兒山原來的1個多小時車程,將縮短至10分鐘。

  高海拔、缺氧、低溫,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下,修建這條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特長公路隧道,需要什麼樣的技術支持,克服哪些困難?此前,四川省交通運輸廳專門針對“雀兒山隧道建設與運營關鍵技術”立項進行研究,中鐵科研院西南院(以下簡稱西南院)課題組負責其中“高海拔低溫、低氣壓和低氧條件下特長隧道施工技術研究”課題的科研技術攻關。11月15日,華西都市報記者採訪了西南院技術人員,試圖從技術方面揭開雀兒山隧道的神秘面紗。

  為啥建隧道?

  破除生命線“瓶頸”

  打通經濟大動脈

  雀兒山是由川入藏的生命線——國道317線的必經之地。雀兒山隧道工程位於甘孜州至德格崗托之間,是翻越雀兒山的關鍵性工程,這也是世界上首條建在海拔4300米以上的超特長公路隧道。工程包括隧道和引道兩大部分,隧道長7公里,為雙向兩車道,總投資11.5億元,可滿足每日最大車流量5000輛汽車通行的需要。

  長期以來,雀兒山是這條生命線的“瓶頸”,按照正常車速,翻過雀兒山需要1個多小時。在冬季,路面結冰後,翻山時間會長達近3小時,一旦實施交通管制,這條生命線就會徹底中斷。

  11月10日,這一現狀得到了改變。經過10餘年科研攻關和5年艱苦建設,全長7079米的雀兒山隧道正式全線貫通,若建設順利,在2017年年底就可以通車,長久以來的交通“瓶頸”將徹底消除,為德格等貧困縣打通經濟大動脈。

  修建有多難?

  隔幾小時出洞吸氧

  背著氧氣瓶幹活

  雀兒山隧道的意義不言而喻。不過海拔高,年平均氣溫零下18攝氏度的地方,想要順利施工,首先需要解決的就是供氧。因為氧氣一旦稀薄,別説人幹活不利索,就連機器可能都“轉不動”。

  “隧道內的含氧量估計只有成都平原的一半左右。”參與隧道科研攻關的西南院相關負責人説,早在2004年,西南院就開始了“高海拔低溫、低氣壓和低氧條件下特長隧道施工技術研究”重大課題的研究。

  缺氧的難題,咋個解決?為此,施工單位專門在洞外自建了一個氧氣站,通過一條巨大的管道,可以源源不斷地向隧道內輸送氧氣。雖然如此,實際操作中遠遠沒有這麼簡單。今年8月,課題組成員再次到雀兒山去調研勘探,當時的情景令西南院的技術人員張博至今記憶深刻。他説,雀兒山道路盤旋曲折,開著車要打起十二分精神,雖然窗外的風景很美,但隨著海拔的逐漸抬升,欣賞美景的雀躍之情逐漸被呼吸困難、胸悶等不適替代。“我們只是在山上都有這種感覺,隧道裏更加糟糕。”張博説,隧道裏的氧氣問題雖然解決了,但新來的員工,還是需要適應高原施工,隔幾個小時就要到洞口外的醫務室吸氧。事實上,為了加快施工,有些工友直接背著氧氣瓶進入隧道幹活,“進去幹一會兒,然後又出來吸一陣氧氣,那種艱難的場面,沒有經歷過的人很難想像得到。”

  技術咋發招?

  凍土暗冰藏殺機

  引來溫泉水保通行

  事實上,除了高海拔、缺氧,高原季節性凍土,也是修建隧道需要克服的困難。“冬凍夏融,毫不誇張地説,一點也不比青藏鐵路的永久性凍土施工技術難度小。而且洞口很長一段為Ⅴ級圍岩,岩性極差,施工難度不言而喻。”西南院另一名參與該項目的技術人員鄭波説。

  隧道的修建,還要解決一個核心的難題,就是高原暗冰。在隧道的進入口,很容易凝結成暗冰。暗冰在高原上,就像一個“馬路殺手”,大量的實驗證明,暗冰很容易引發交通事故。這一難題正是“雀兒山隧道洞口段溫泉及隧道排水熱能利用技術研究”科研課題需要解決的問題。鄭波説,他們根據長時間的實地調研,最終在距離隧道幾百米處發現了溫泉水,經過大量設想,最終提出了解決方案,在隧道布設引渠管道。通過引來溫泉水,來暖化路面暗冰,保障隧道通車後的行車安全。

  華西都市報記者 李秀江 中鐵科研院西南院供圖

  原標題:世界最高隧道貫通 終結川藏線“魔鬼路段” 十分鐘過雀兒山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