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如何終結環保“自行減壓”式自欺

2016-11-17 08:29:55|來源:京華時報|編輯:王瑞芳

  中央第八環境保護督察組16日向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政府反饋了環保督察意見,有對實績的肯定,更多的是對問題的揭批。比如反饋意見指出,2016年寧夏回族自治區對石嘴山、吳忠等污染較重地區的PM10年均濃度控制要求,較2014年確定的大氣污染防治目標分別放寬63%和62%,屬於“自行減壓”。

  自行減壓的情況不只存在於寧夏。今年年初中央環保督察組首次“亮劍”、督察河北後,也曾在反饋意見中犀利直言:河北“環境保護工作壓力在向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傳導中層層衰減。”兩個省級行政區都倚重重工業,都存在環境脆弱、生産粗放、開採無度、産能落後的歷史包袱,都處於平衡各種社會訴求突破轉型瓶頸的關節點上,“自行減壓”的情況出現在意料之中,展示出舊有發展思路巨大的抗壓和回彈能力。

  在環保問題上,共識早就有,道理也皆是常識。各地的施政者比評論者更明白,“自行減壓”是一種自欺,是拿短期利益換長遠利益、拿局部利益換全局利益。但歷史包袱堆積到今天,牽扯就業、民生、維穩、財政收入、GDP增長各個方面,在實際操作中形成的治理空間已非常狹窄,縱容污染、消極治污的現象由此難免。破除這種自欺的慣性,需要和反腐一樣拿出“狠勁”。

  中央環保督察正掀起一股“生態領域的巡視風暴”,應該借著這個力道,賦予環保政治任務的內涵,形成一種環保型政績觀。為了對衝“吸毒氣、喝毒水搞發展”的荒唐現實,應該有點矯枉必先過正的力道,將生態價值放置在社會治理價值排序中的第一位,將環保效果作為評估地方發展品質的基本面,將環保政績作為評價官員政績的第一標準,由此對其他社會領域的發展産生虹吸效應。

  這種“處處放在第一位”的建議似乎簡單粗暴,未能充分考慮社會發展的“複雜局面”。但説實話,恰恰因為中國用幾十年時間走了先發國家幾百年的老路,社會問題和矛盾呈現“時空壓縮”的特點,才不可能懷著理想主義的態度“務求多贏”。

  將環保至於評價標準的首位,一是考慮到環境惡化已經到了威脅國民生存的程度,並沒有從長計議的時間餘地;二是因為從社會發展時段上來看,困擾中國社會的第一位問題已由過去的“吃上飯”變為了現在的“能呼吸”,良好生態已是最大的民生;三是因為在長期形成的治理格局和價值排序中,如果環保不是第一,而只是“重要方面”,那麼幾乎一定會在角力中成為輸家,甚至被邊緣化。生態治理的重壓之下,地方“自行減壓”還能減去六成以上,足見這種博弈靠“平常心”是贏不了的。

  這兩年,環保已在原則上納入了幹部考核,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産離任審計的試點也已開啟,但仍不能説環保已經被放在施策和幹部評價中的第一位置。應借環保督察風暴,在一些重點省份、生態治理上的“深水區”形成這種“環保第一”機制,真正達成一種徹底反撥的趨勢。(劉文嘉)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