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美媒揭秘印度紙幣演變史:殖民時代是“萬國牌”

2016-11-17 14:13:41|來源:參考消息網|編輯:賈雪靜

  參考消息網11月17日報道 美國石英財經網站11月11日發表題為《印度紙幣150年簡史》的文章,摘要如下:

  目前的500盧比和1000盧比面值鈔票將成為古跡,一夜之間,曾經的法定貨幣變得跟《大富翁》遊戲紙幣沒什麼兩樣。

  然而,莫迪政府在11月8日突如其來的舉動不過是紙質印度盧比漫長歷程的最新里程碑而已。

  我們很多人只知道印有聖雄甘地肖像的舊版盧比紙幣。雖然印度儲備銀行在2005年更新的鈔票版本增加了防偽特徵,但其整體外觀和設計與1996年推出的原版大同小異。然而在此之前,印度紙幣的符號、顏色、尺寸和面值等特徵經歷了幾十年的演變,這段豐富的歷史可追溯到殖民時代。

  過去一直用金銀幣

  在18世紀之前,印度的常用貨幣一直是銀幣和金幣。但隨著私營的歐洲貿易公司在該地區建立自己的銀行,他們開始發行最早一批正面只印有文字的印度紙幣。

  隨著英國公司在當時的孟加拉、孟買和馬德拉斯逐漸擴大勢力,他們建立了若干管區銀行,其中的第一個是孟加拉銀行。這進一步推廣了紙幣的使用。孟加拉銀行發行的鈔票上印有一個小小的女性像來代表“商業”,並印有用烏爾都語、孟加拉語和天城文這3種文字書寫的銀行名稱和面值。

  不過,在1861年《紙幣法案》實施後,英國殖民政府才真正參與印鈔,確立了我們今天所認識的紙幣。自此以後,鈔票只由各個邦而不是銀行發行。新法規是詹姆斯·威爾遜起草的,當時他在為英屬印度政府出謀劃策的印度顧問委員會中任職,負責財政事務。威爾遜實際上就是殖民地政府的財政部長。威爾遜曾在1843年創辦了《經濟學人》週刊,並且是渣打銀行的創始人。

  “維多利亞肖像系列”鈔票是英國殖民政府正式印發的最早一批紙幣,面值分為10盧比、20盧比、50盧比、100盧比和1000盧比。鈔票上用2種語言註明各種細節,左上角有女王小肖像。

  正如馬努·戈斯瓦米在她的《成就印度》一書仲介紹的,當時的印度被劃分成一個個“貨幣圈”,各自的鈔票都只能在特定區域內使用。這些“貨幣圈”當時以加爾各答、孟買、馬德拉斯和仰光,以及坎普爾、拉合爾和卡拉奇為中心。

  有趣的是,據印度儲備銀行的貨幣博物館稱,在不得不遠距離轉移鈔票時,人們就把紙幣一分為二,先郵遞出去一半,等它送達目的地後再寄出另一半。

  其他殖民政府也在印度印製專供在自己屬地上使用的鈔票。例如,法屬印度支那銀行在19世紀90年代末發行了自己的“盧比”鈔票,它們一直流通到1954年才被印度政府發行的鈔票取代。葡萄牙發行的“盧比”鈔票則從1883年使用到1961年。

  紙鈔曾印英王肖像

  隨著英國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它在印度發行的紙幣的面值和風格不斷演變,開始有更多的語言和細節,並且從1923年印上喬治五世的肖像開始印上國王的肖像。

  這些鈔票全都由英格蘭銀行印製,直到1928年印度創辦第一家貨幣印刷廠。4年後,印度的全部鈔票都由這家印刷廠印製。1935年,管理印度貨幣的責任被移交給新成立的印度儲備銀行。

  印度儲備銀行過了好幾年才推出自己的鈔票,最早的版本看上去跟殖民政府的早期款式差不多。印度儲備銀行的第一版鈔票于1938年發行,上面印有喬治六世國王的肖像。

  1947年印度獨立後,貨幣需要新的外觀,以圖像和符號來表明其全新身份。獨立後的第一版鈔票于1949年面世:1盧比的右上角印著鹿野苑的阿育王石柱柱頭(它也成為印度的國徽)。

  在接下來的歲月裏,印度儲備銀行發行過不同面值的鈔票,圖案使用了紀念性建築,諸如孟買的印度門和泰米爾納德邦的坦賈武爾鎮的裏哈迪希瓦拉神廟。上世紀60年代,鈔票開始用不同顏色印製以便於不識字的人辨識。

  阿育王石柱始終是大多數鈔票上的主要圖案,直到上世紀80年代再次改版。這一版鈔票的主題以印度藝術形式和科學經濟進步的標誌為主,以此頌揚該國的發展成就。

  但這些年來最重要的變化在技術方面。1944年,因擔心日本假鈔在二戰後期滲透,印度儲備銀行首次在鈔票上採用了防偽線以及經過更新的浮水印。幾十年後,在1996年和2005年,它發行了一版新的“聖雄甘地系列”鈔票。與此同時,印度還更新了各種防偽功能,包括只有以特定方式對準亮光才能看到的潛影。各種文字使用特種油墨,鈔票上有為弱視者提供便利的細節。

  近些年的最後一次設計變化是增添了新的盧比貨幣符號,它是2010年開始採用的。帶有這個符號的鈔票于2011年首次印製。(編譯/何金娥)

  

  資料圖:印度盧比紙幣。

  (原標題:美媒揭秘印度紙幣演變史:殖民時代是“萬國牌”)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