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一號18日返回地球 "回家之旅"驚險重重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楊瓊):在經歷了一個月的太空生活之後,神舟十一號飛船的兩名航天員景海鵬、陳冬將在18日下午返回地球。回家的路上,他們要經歷些什麼?中間是否有風險?
從中國第一艘載人航天飛船神舟五號到如今的神舟十一號發射成功,中國的航天記錄正在不斷被刷新。但是,當神舟飛船順利發射入軌,完成各項太空任務後,其實,真正讓航天員和地面科研人員緊張的是“回娘家”,也就是返回地球這一刻。
返回地球的神舟十一號飛船包括推進艙、返回艙和軌道艙三個部分。在返回的過程中,這三個艙將在經歷兩次分離之後,返回艙將獨自回到地球。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焦維新介紹説:“第一步,軌道艙跟返回艙分離,飛行一段時間,然後發動機點火,速度就降下來了。速度就降下來之後軌道高度也降下來。原來是390多公里到140多公里,然後推進艙和返回艙分離。”
隨後,返回艙繼續獨自的回家之旅。在返回艙穿越大氣層的過程中,返回艙與大氣層的摩擦會産生上千度的高溫,這時候返回艙就像一個火球,如果不採取防熱措施,返回艙裏的航天員會承受不了高溫,而且返回艙的結構也會受到損壞。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原載人飛船系統主管設計師劉敏介紹説,返回艙穿上了一層盔甲來隔絕高溫,“在返回艙的外壁上有一層專門隔熱的涂層。回來的時候可能這個涂層來進行燒蝕,來把熱量消耗掉。儘量減少對艙內溫度的衝擊。”
當返回艙距地球約100公里時,將再次進入入大氣層。這個時候的返回艙因為巨大的摩擦力會“發起高燒”。焦維新介紹説,貼近返回艙表面的氣體和返回艙材料表面的分子被分解和電離,形成一個等離子層,返回艙內將和外界失去聯繫,這一階段被稱為“黑障”。而這一階段也是工作人員最為緊張的階段,“目前,這段時間如何保持通信各國都在研究,但是還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好在這個階段時間不長,只有幾分鐘,雖然無線電通信無法聯繫上,但可以用地面雷達可以觀測飛船的位置高度,多大速度下落。低於40公里,黑障去消失,恢復和航天員的聯繫。”
當終於降至離地面約10公里時,返回艙就會像打開降落傘一樣緩緩下降。而當距離地面約1米時,4臺反推火箭發動機將使飛船以1米-2米/秒的速度實現軟著陸。
飛船雖然完成了使命,而這一時刻對於航天員來説確是十分難熬。焦維新説,航天員從太空回到地球,需要重新適應重力的環境。而此次任務長達30天的時間,航天員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來適應地球,“從微重力到有重力環境的變化,走路不適應,需要地面工作人員協助走出艙門,出艙之後坐在椅子上,然後抬到車上,需要有這麼一個過程。時間越長反應越明顯。”
據了解,神舟十一號飛船將會降落在主著陸場所在的阿木古郎大草原。“阿木古郎”是蒙古語“平安”的意思,阿木古郎草原在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的四子王旗境內。目前,主著陸場區參試設備狀態良好,迎接神舟十一號返回的各項工作準備就緒,已經具備執行任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