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讓烏鎮竹編走入千家萬戶

2016-11-18 15:27:32|來源:國際在線|編輯:王濤

圖片默認標題

互聯網讓烏鎮竹編走入千家萬戶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閆偉):在烏鎮西柵景區老街盡頭的墻上,挂著一個直徑5米高的巨大竹匾。它常常吸引著許多遊客在此駐足,拍照留念。竹編正是烏鎮聞名的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之一。

  現在,這個巨大竹匾的製作者、錢鑫明老伯店裏的另一個竹匾又引起了人們的關注。那個竹匾上,有錢老伯用竹子編織出的自家店舖的二維碼圖案,遊人只要用手機掃一掃,就可以關注這家店舖,並且輕鬆地完成支付。這種把傳統的竹編技藝和互聯網、電子商務的高科技結合起來的做法,倒是跟眼下在烏鎮召開的世界互聯網大會的氛圍合拍。

  錢老伯如此的與時俱進,很大程度上是受了小兒子錢利淮的影響。這個年僅31歲的年輕人大學主修工業設計,畢業後卻放棄了在杭州的工作,回到老家繼承“祖業”。他曾因此遭到過家人的反對。但錢利淮堅信竹編的未來是美好的,並且希望能為傳統竹編技藝的傳承出一分力。為此,他把竹編變成了一堂堂生動有趣的課程,吸引了許多對這門技藝感興趣的人前來聆道受業。但普通授課費時費力不説,通常一節課只能教授20來人。

  隨著互聯網大會落戶烏鎮,錢利淮看到了互聯網技術在傳承非物質文化方面的巨大潛力,萌生了借助互聯網傳播竹編文化的想法。他製作了網絡課件,開始嘗試在自己的“竹蕓”微店上不定期地推出一些竹編DIY商品、竹器編結的在線課程,讓人們可以根據需要購買材料,然後通過網絡在家裏學習。起初,因為設備不專業,學員反饋直播效果不好。錢利淮説:“剛開始我們是用手機來做(網絡直播)的,但是拍不清楚。”

  正當錢利淮苦惱的時候,互聯網大會又幫了他一個大忙。錢利淮説:“互聯網大會對我們的作用挺大的,不僅僅在技術上。現在我們的視頻直播也是跟這裡的互聯網企業鳳岐茶社合作的,由他們給我們做直播。那不是手機放在那裏做直播,一般都是有五台攝像機。”

  鳳岐茶社是烏鎮峰會的“産物”,是創業青年碰撞點子的地方,也是互聯網企業的孵化器。正是通過與鳳岐茶社的合作,錢利淮的網絡課程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線學習的人數也越來越多,有時一節課在線學員達到上千人。

  不僅如此,錢利淮還教會了父親使用互聯網技術來經營自己的小店,傳播竹編文化。現在,父親錢鑫明不單可以熟練地利用微信接受來自遊客的網上支付,而且還可以通過它把之前各種媒體採訪兒子的報道分享給記者。

  在互聯網技術的帶動下,烏鎮傳統的竹編文化又煥發出勃勃生機。

  互聯網可以成為人文傳承和文化傳播的載體,為人文注入技術,為技術賦予體溫,走上一條科技與文化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的共贏之路。正如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連輯在第三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互聯網文化論壇上所説:“科技的發展為非物質文化遺産注入了時代的氣息,互聯網以互聯互通為主要特徵,以線上線下互動為主要手段,以信息記錄傳播為主要應用,可以極大地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成為‘非遺’的搶救方式、保存方式、傳承方式、傳播方式和再現方式。”

  在互聯網已經滲透到各種傳統行業的今天,錢鑫明、錢利淮父子和他們所傳承的竹編文化,也正借助互聯網走出困境,走入千家萬戶。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