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秘魯的文化交流源遠流長
徐世澄,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Miembro Honorario)、拉美研究所研究員。
中國與秘魯的文化交流源遠流長。早在明朝萬曆年間,即16世紀後期至17世紀初,中國與秘魯等拉美國家通過“海上絲綢之路”(Ruta Marítima de Seda)和“馬尼拉大帆船”(Galeón de Manila)即“中國之船”(Nao de China)就開始貿易、文化和人員往來。
2015年5月23日,中國總理李克強在訪秘期間表示,有五千年悠久歷史的中華文化同古老璀璨的查文文化、印加文化有很多理念相通,器物相似。中秘對彼此文明成就和創造力充滿欽佩,相互學習借鑒有著深厚的土壤和廣闊的空間。同時他祝願中秘的文化文明交流互鑒不斷深化,雙方思想碰撞不斷産生新的火花。
2006年4月6日,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失落的經典——印加人及祖先珍寶展》準備開展,一批秘魯古文明文物珍寶在北京開箱亮相,工作人員在展示印加文明文物珍寶《金杜米》。
文化交流由來已久
從1849年第一批中國移民到達秘魯開始,中秘兩國之間的往來不斷加強,兩國的文明開始交融。從1849年至1874年大約有10多萬契約華工移入秘魯。華工在秘魯參與修建鐵路、建設城鎮、開採鳥糞(guano)和硝石、種植棉花和水稻。
早期華工和華僑把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習俗和文化帶到秘魯,把生産技能傳授給秘魯人民,為秘魯的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貢獻。時至今日,在秘魯首都利馬等地,都稱中國飯館為“契發”(Chifa),即廣東話“食飯”的諧音。據統計,目前在秘魯大約有4000多家Chifa(中餐館),中國的餐飲文化已經深深地融入到秘魯人的生活當中,美味可口的中國菜肴早已成為秘魯人餐飲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曾任清政府外交官的張蔭桓在《三洲日記》中記載,19世紀80年代,由於蔗糖生意不好,秘魯甘蔗園主依靠華工的技術和勞力,改種水稻,獲得成功。此外,華工和華僑把中華醫術傳授到秘魯。據美國華工史專家瓦特•斯圖亞特(Watt Stewart)在《秘魯華工史》(La Servidumbre China en Perú)一書中寫道:“中國人的草藥治好了許多秘魯大夫未能治愈的病人。”
秘魯前駐華大使哈羅德•佛塞斯認為,“秘魯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難以計量。大約有8%或10%的秘魯人有一個直系的中國祖先”,在秘魯“大約有幾百萬人”有中國血統。 秘魯是華人最多的拉美國家,160多年來,這些華夏子孫的後裔為傳播中國傳統文化、促進秘魯經濟發展做出了許多積極的貢獻。
2006年4月13日,秘魯中華通惠總局訪問團在北京華僑大廈向籌建中的中國華僑博物館贈送見證秘魯華僑歷史的木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