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75所部屬高校“曬帳單” 哪些學校更會賺錢?

2016-11-22 15:22:42|來源:澎湃新聞網|編輯:李邵鵬

  秋季以來,75所教育部直屬高校陸續曬出了上一年度財政決算報告。清華大學以205億的決算額高居榜首,其餘還有浙江大學(156億)、北京大學(140億)和上海交通大學(127億)三所高校決算額超過百億,遠遠領先於其他高校。

  與此相對,排名榜尾的基本是專業類高校,比如語言類高校北京外國語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和北京語言大學以及藝術類高校中央美術學院、中央音樂學院和中央戲劇學院。其中中央戲劇學院以4.5億決算額居於末位,與清華大學相差超過兩百億。

  決算總額由今年的財政總收入和去年的結余構成。例如清華大學205億的決算總額中包括了2015年約150億的總收入以及2014年約55億的結余。各高校2015年的決算總額與總收入的排位大體保持一致。

  東西依然“貧富”不均

  

  教育部直屬高校意味著在科研經費、師資力量等資源上的巨大優勢。全國除港澳臺外,仍有13個省和自治區到現在還沒有一所教育部直屬高校,而這13個省區多處在中西部。現有的75所教育部直屬高校,也並未均勻分佈在其餘18個省份內。

  

  不僅是數量上的差異,單從各高校2015年總收入來看,全國也呈現出東高西低的走勢。

  北京擁有最多的教育部直屬高校數量(24),但“兩級分化”嚴重,除開清華和北大兩個收入百億級高校遙遙領先以外,其餘高校收入都在40億元以下。這導致了北京地區高校的平均收入為25.3億,屬各地區中最低。

  其次是東部地區,擁有16所部屬高校,平均總收入為36.9億元,位列各地區之首。其中浙江大學是東部領頭羊,收入高達110億元。地理位置上同屬東部的上海擁有8所部屬高校,平均收入(36.4億)與東部相差無幾。

  中部(10)和西部(12)高校數量基本相當,西部平均收入為27.2億,低於中部。其中中部僅湖北省就佔了7所部屬高校,並且武漢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的收入分列中部地區的一二位。西部高校多在陜西(5)和四川(4),收入最高的是四川大學,為48.8億元。另外,擁有老牌工業強校的東北三省平均收入為30.1億元,吉林大學以55.8億元收入位居三省之首。

  高校的錢從哪來?

  

  總體來看,各高校的總收入基本由財政撥款收入和事業收入組成,其中大頭都來自於財政撥款收入。從圖中可以看出,各高校總收入的多少和財政撥款的多少基本是一致的。除上海以外,各地區撥款最多的高校,收入也最高。上海收入最高的是上海交通大學,但撥款最多的是復旦大學。

  

  不過高收入的院校真的是全靠財政撥款嗎?上圖中可以看到,東部和上海的高校對財政撥款收入的依賴相對較低,撥款收入佔總收入比例多在50%以下。而中西部和東北部佔比多在50%以上。北京高校依然是呈現“兩極分化”的狀態。

  進一步看各高校的撥款收入佔比,大部分高收入的院校似乎並不那麼依賴政府的財政撥款,反而趨向於總收入越高,對撥款收入的依賴越低。例如浙江大學的撥款收入佔總收入的27.8%,是財政撥款佔比最低的高校。上海交通大學、清華大學和中山大學的財政撥款佔比都低於35%。而總收入最低的中央戲劇學院,撥款收入佔據了八成以上,是全國撥款收入佔比最高的院校。

  那麼浙江大學的高收入來自於哪?除卻27.8%佔比的撥款收入,40%的事業收入,浙大的其他收入一項佔到了總收入的31.63%,遠超其他大學。根據公佈的決算説明,其他收入主要包括投資收益、捐贈收入、租金收入、銀行存款利息收入、現金盤盈收入和存貨盤盈收入等,但在各高校的決算文件中都未詳細公佈其他收入的組成。

  雖然教育部在2010年通過《高等學校信息公開辦法》,要求各高校公開財務、資産與財務管理制度、學校經費來源等,2015年,教育部也曾進一步要求高校落實信息公開工作,不過與去年相比,高校財務決算報告構成並未發生明顯變化。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對於決算公開,還存在不完善之處,包括這是由學校自己統計、發佈信息,而不是由第三方獨立審計機構審計、發佈的。因此信息的準確性、真實性存疑。另外,高校公佈的決算數據只有大類開支,沒有細目,這令師生無從了解開支是否合理,是否存在 跑冒滴漏 ,被貪污、挪用等問題。而國外大多數高校,在公佈財務信息時,會具體到每一筆開支詳細的信息,有利於師生、公眾監督高校合法使用辦學經費。”

  (原標題:75所部屬高校“曬帳單”,哪些學校更會賺錢?)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