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碼頭現裝甲車,背後隱藏這樣一個秘密計劃
11月23日下午,香港海關人員在碼頭檢查貨櫃箱時,發現9輛裝甲車,同一批貨物中也有其他爆炸品,懷疑有人走私軍火,於是將該批物品扣留調查。據了解,該9輛裝甲車在一艘由中國台灣地區開往新加坡,途經香港的貨櫃船上。而據台灣媒體報道,這批裝甲車是新加坡在臺訓練的“星光部隊”所屬的一批Terrex八輪裝甲車,在完成訓練後委託台灣貨輪運返新加坡,途中泊靠香港,在葵涌貨櫃碼頭被香港海關扣押。
此次事件令新加坡與中國台灣地區長期秘密軍事合作方案——“星光計劃”再次引起公眾的關注。
新加坡建國以後,由於小國寡民,無力自主發展軍事力量,必須依靠外援。最早對新加坡進行軍援的是以色列,新加坡當時沒有其他的選擇,但是新以軍事合作開始後,新加坡還在積極尋找其他可以合作的國家和地區,以取代以色列的位置。而國民黨政權敗退台灣後,國際空間不斷的萎縮,國民黨政權迫切需要謀取更多的外交承認,來維繫其政權。於是新加坡和中國台灣地區在彼此的利益驅動下,走到了一起。對於新加坡,中國台灣地區軍事實力強大,且與東南亞國家大多關係良好,與其合作,不至於引起鄰國的反感。對於中國台灣當局,則希望通過軍援新加坡,換取新方在“外交上”某種形式的承認,並妄圖通過與新加坡“外交關係”的提升,在東南亞國家中産生示範作用,攫取更多的“外交利益”。
由於新加坡國土過於狹小,基本的軍事訓練場地都不能保證。1974 年李光耀第二次訪台時表示,希望中國台灣當局能為新加坡軍隊提供訓練基地,這得到蔣經國首肯。1975年4月,新臺達成絕密協議,擬訂了代號“星光計劃”的軍事代訓計劃。利用台灣南部氣候、地形等與新加坡相似的條件,由“台灣軍方”代訓新加坡的“星光部隊”。協議最初有效期為一年,後來一直延續至今。從1976年起,“星光計劃”正式實施。依照計劃,新加坡組建了一支由步兵、炮兵和裝甲兵組成的“星光部隊”,定期輪流到台灣的恒春三軍聯訓基地、鬥五炮兵基地、湖口裝甲兵基地三個軍事基地進行訓練,所有費用由新加坡自行承擔。每年春夏間,在臺受訓的新軍舉行一定規模的例行演習。此後,參加訓練的新加坡軍隊逐步擴展到海軍和空軍。台灣除提供基地外,還提供訓練指導。新加坡“星光部隊”每批次在台灣受訓6—8周,人數在數千人左右。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星光計劃”到達頂峰,每年約有1.5萬新加坡士兵赴臺受訓。
“星光計劃”一方面幫助新加坡建立了一支“少而精”的國防力量。從更深層次上説,新加坡希冀中國大陸和中國台灣地區維持現狀,妄圖與中國大陸和中國台灣地區維持一種相對平衡的關係,以期攫取最大利益,而“星光計劃”,正是它“平衡外交”的一張牌。新加坡國小地寡,其外交滲透著“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國家利益”這一現實主義理念,在國際社會間尋找著自己的生存之道。現實主義的外交理念要求新加坡一切從國家的實際利益出發,而在其看來,與中國大陸和中國台灣地區保持等距更便於其遊刃有餘。“星光計劃”可以讓新加坡與中國台灣地區保持軍事合作關係。
但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大陸發展迅猛,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今非昔比,兩岸力量對比失衡,新加坡的平衡戰略難以維繫,天平逐漸傾向中國大陸一邊,一些有識之士紛紛呼籲,淡化甚至取消“星光計劃”。目前看來,星光部隊完全撤出中國台灣地區的可能性不大,新加坡還需要借此籌碼,從兩岸博弈中撈取政治利益。
但從長遠考慮,“星光計劃”必然趨冷,首先,新加坡與中國台灣地區不太可能結成軍事同盟,因為隨著中國大陸實力的增長,新加坡與中國台灣地區即使緊緊抱在一起也不可能對抗中國大陸,因此新加坡出於自身利益考量,不會選擇與中國大陸敵對。同時由於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以及與馬來西亞合作建造的新港“皇京港”被提上日程,新加坡對於中國大陸的重要性正逐步下降,但是中國大陸對於新加坡卻越來越重要。為避免影響中新關係的穩定,並推進兩國關係的持續深人,近年來新加坡政府也一直在努力尋找新的訓練夥伴和地點,以免過多地依賴中國台灣地區訓練軍隊。現在,新加坡與美國、法國、文萊、泰國、澳大利亞、南非等國家都簽有類似的代訓部隊協議,軍隊訓練基地也在不斷擴大。這樣一來,“星光計劃”的重要性便逐年降低。因此“星光”暗淡只是時間的問題。(蘭順正)